合理的移民政策

英國、澳洲和日本近期都明顯出現高漲的排外情緒,這些地方都是港人移居熱點,在此潮流下應如何自處是一個現實問題。社交媒體時代總是最極端的說法才能吸引注意,於是正反都找出對方最不合理的那個來當稻草人鞭打:你說他是聖母病發,他說你是希魔再世。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政客在極端化也就更無底線。冷靜下來,退一步想想:合理的移民政策,真的無法存在嗎?
本欄過去已多次指出,港人若以為擁抱排外觀點當個「模範移民」就可獨善其身恐怕是十分短視:其一是排外政策只會變本加厲,美國在驅逐無證移民後,又提出大幅收緊合法移民的簽證,仇恨政治永遠要找敵人;其二是日常生活當中根本不會分得出誰是「模範移民」,結果只會變成種族主義,各種港人被誤中的事件已越來越普遍。情況就正如過去有些港人一聽到普通話就假定對方是中國移民,連帶台灣遊客也被波及一樣。
誰在做戲賺取注意力
這兒不是說要求限制移民的聲音都是不合理的。除了極少數的原教旨主義者之外,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認同一定程度的限制實為必須。千百年來,人物交流是社會進步的來源,歷史可作見證;但外來人物毫無限制的湧入,不考慮目的地的乘載能力,則可以完全毁掉當地社會。真正的爭議,從來不是一刀切的說支持或反對移民,而是如何開放或如何限制。回到胡適的那句老話:少談點主義,多討論問題。可惜現在借扣帽子賺流量的網紅太多,太少人談具體的政策。
談具體政策,才可以搞清楚誰只是在做戲賺取注意力,誰才是真正要解決問題。例如之前談過的美國現況,略為想一想便不難發現移民局的突擊搜查只不過是做給政黨支持者看的昂貴表演,因為沒有處理後面的經濟結構;遣返了一批移民,又會有另一批的逾期居留者填補。結果只是讓某些人看新聞的時候感覺良好,最後卻還是回到起點,甚至變得更糟糕。
近日針對南韓在佐治亞州投資的工廠的突擊搜查就是這樣的案例。移民局高調拘留了數百人,表演做完了,後來卻被傳媒揭發原來有被拘留者是在美國合法工作的。南韓政府不甘受辱,隨即派專機接回國民。這樣下來,南韓在美國的投資隨即變成政治炸彈。本來這些工廠落成後可為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現在全數叫停。當執政者樂於表演,網民只靠短片理解世事,大家都尋求即時快感,則出於良好意願的政策都終也只會淪為鬧劇。
分析政策利弊
那麼合理的移民政策應該是怎樣的?很抱歉,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必須每項政策針對分析。前文提到美國計劃大幅收緊合法移民的簽證,當中包括把技術工人的簽證費提升至天價,表面上是要本地人優先,但如果落實的話卻會對美國的高科技界和大學教育帶來災難性的打擊,在全球大國競爭中的等如送分給對手。在此,「讓美國再次偉大」不應只是一句喊出來爽的口號,也是要看每項實際政策的影響。
說到口號與現實的落差,難民處理又是另一個常見例子。回說早於一九三零年代各國已很清楚納粹的反猶太主義,卻在猶太人逃難時繼續限制移民,最終數百萬猶太人被屠殺後被質疑見死不救。然而難民制度來到全球化的今天,又有大量經濟移民自稱難民跑到已發展國家碰機會,各地社會不勝負荷。那該如何解決?社交媒體不難找到留言說要把船民拖出公海讓他們自生自滅,希望這句說話只是戲言,畢竟在英港人的國會聯署也強調人道主義。
現實的做法,自然是增加人手加快甄別,好讓政府可以盡快確認誰人不合資格得以從速遣返。畢竟問題的源頭不在於真正的難民,而是漫長的等待時期帶來打黑工的機會;當想討好處的人討不到好處,自然能減少誘因。另一方面,也要跨境合作打擊人口販運的黑幫,不讓他們通過賣假希望和危害他人圖利;這就涉及和友邦建立夥伴互信,那在外交上就不能只管自己不停得罪全世界。
難以立竿見影
這兒還未說到有些「移民帶來的問題」嚴格來說不完全是移民帶來的。例如部分移民大手買入房地產推高樓價,後面很可能是專制國家的新富走資,需要針對性的金融政策處理而不是單純的「反移民」便足以解決。
不難發現,合理的移民政策很少會是簡單直接的,也很難立竿見影。因為它往往需要兼顧不同群體的需求與社會承載力,銜接漸進的制度設計和配套措施。
說到這兒,再想想某些自稱反移民的政客為何總會把問題說得那麼簡單?有時也不得不懷疑,其實他們才是最不想有效解決移民問題:萬一真的解決了,他們還如何繼續套取選票?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