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制裁:全面與精準之別

上次到訪古巴是 2015 年,轉眼已是十年。這十年間,無論是自己身處之所,抑或古巴本土,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十年後再訪古巴,最深刻的感受是當地停電情況反而較以往嚴重。出發之前已聽說,幾乎百分之百會遇上停電,有時甚至持續兩天以上,所以隨身帶備頭燈及幾個充電尿袋,主要為手機(亦是唯一的相機)充電。
在夏灣拿期間看到一則消息,古巴出生的美國國會議員卡洛斯‧希梅內斯(Carlos Gimenez)要求特朗普政府,全面禁止與古巴之間的匯款及旅遊往來,只容許由美國國務院批准的個別人道援助個案。希梅內斯表示,夏灣拿的獨裁政權對美國及其公民構成重大威脅,因此必須切斷該政權獲取硬通貨的途徑,以減低其壓迫人民的能力(註一)。
此說法似乎有道理,但不少研究制裁的專家均指出,若要制裁奏效,採取「全面制裁」(broad sanctioning)難有成效,必須精準打擊決策階層,避免造成人道災難,即所謂「聰明制裁」(smart sanctioning),才能令掌權者有較大誘因改變現狀(註二)。
平民百姓首當其衝
以古巴為例,自 1962 年起受美國制裁,60 多年的全面制裁不但未能改變政權,反而導致藥物和醫療物資供應緊張、糧食不足、燃油告罄,平民百姓首當其衝。權貴依舊可以維持優越生活,完全背離制裁的原意。在 2025 年 1 月起,市面上開設了只收美元或信用卡的國營「美元商店」,陳列陣勢猶如外國超市,與坊間物資短缺的情況成鮮明對比。
據古巴朋友所言,當局已是第二度開設美元商店。政府聲稱此舉是為確保市面貨品供應,但實際成效極其有限,更加劇社會不公,造成階層分化。古巴人的薪酬仍以比索支付,但政府卻不斷投資酒店項目,並在經濟體系中引入美元,儘管美元正受到美國政府制裁。有古巴人說要抵制美元商店,但即使不刻意杯葛,大部分人亦難以負擔。
然而這幾天經過美元商店,總見門外聚集大量身光頸靚的人群,以古巴特有方式排隊等候入內,新來者只需詢問「誰是最後一位?」(¿Último?),然後記住前面那位的樣貌,便可四處走動,毋須真正排成一列。制裁對特權階層影響輕微,反而令一般市民深受其害,陷入人道危機。
持續 60 多年的古巴制裁不但未能動搖政權,反而令政權以被制裁為由,推卸管治失誤的責任。古巴權貴階層照樣享有特權,出入高級餐廳,入住豪華酒店,擁有私人司機和專屬醫療服務。
制裁變成意識形態立場和地緣政治考量,卻欠缺具體成效證據。不禁令人要問:當制裁淪為懲罰平民的工具,傷及無辜,卻未能精準針對當權者,其道德基礎何在?這樣的制裁有何意義,是否已偏離了制裁的初衷?
註一:
註二:
這篇關於 Smart Sanctioning 的討論,由《倫理與國際事務》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Joy Gordon 撰寫,文章探討了「針對性制裁」(即「智能制裁」)的發展背景,並指出此類措施能避免像 1990 年代伊拉克制裁那樣的廣泛人道主義危機。
作者分析了針對性制裁(包括武器禁運、個人資產凍結、旅行限制等)的實施困難、人道主義影響和正當程序問題,指出這種制裁模式雖有前景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文章連結:
https://www.ethicsandinternationalaffairs.org/journal/smart-sanctions-revisited

照片:古巴首都夏灣拿的一間美元家電商店,不少電器是飛歌牌(Philco),攝於 2025 年 4 月 3 日。
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6203815
▌【Pazu薯伯伯簡介】
「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不正常旅行研究所》、《逍遙行稿》,分別在香港、北京、首爾、台北出版。
作者 Facebook:https://www.fb.com/pazukong
作者 Patreon 頻道:https://www.patreon.com/pa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