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選之路

07/05/2025,

近來數個港人移民的熱點都有選舉,除了英國的地方選舉,澳洲和新加坡也舉行了國會選舉,而最受關注的則應該是加拿大的國會選舉。移加港人在這次加拿大選舉中的參與,特別是鄭敬基的國會議員競選,的確十分值得關注。

在網上看到不少移加港人因為這場選舉吵架,其中不少已經移居加拿大多年的港人移民,不滿新近赴加港人的政治立場,認為他們過於依賴個別港人網紅的政論解讀,輕視主流加拿大人的判斷,未能表現與加拿大社會的融合。

其實即使同一族群,選舉中有不同立場本來就正常不過。新舊移民的判斷不一樣,也是在所難免;老移民過去當過新移民,新移民有天也會變成老移民,不妨「放長雙眼」讓時間作證。唯一要介意的,是對民主制度的捍衛:難得千里迢迢來到一個民主社會,如果胡亂相信甚至散播一些破壞民主制度的言論,例如對選舉公正提出欠缺證據的指控,則這些人恐怕真的不值得留下來。

移民參政的難度

說回鄭敬基的國會議員競選,這次他代表保守黨參選,不過沒有被派到他一直經營的社區,而要他到一個保守黨本來支持度較低的選區出選,引起一些移加港人朋友的議論,被認為是當了「砲灰」。政黨出選機制從來都是選舉中的難題,由黨中央主導往往帶來黑箱作業的批評,但如美國一樣採取黨員民間初選則容易走向極端,讓奇形怪狀的候選人出線。移民要走上參選之路,不單止得花心思時間摸清當地選舉模式的實際操作,最後往往依靠天時地利人和加持才能順利出選。相對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來說,移民要參政,難度可不少。

第一個門檻是能不能夠參與。不少選舉制度事先排除了移民的參選權,例如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必須要是「天生美國人」才能出任,後來入籍的都不可以;所以除非修改相關條文,否則移民成為美國總統的機會是零。美國的開國先賢要這樣設限,背後固然有其時代背景的考慮。

今天的台灣亦有類似的情況:本來按《港澳條例》規定港人在台設有戶籍滿十年便可以參選公職,不過近期台灣政府解讀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也算「外國國籍」,而港人大多因為《基本法》而自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加上中國政府不接受取得中華民國身份為取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原因,如是者大批移台港人也就因「雙重國籍」而自動失去了參選權。

對移民政治忠誠的疑慮

這些參與門檻所代表的,是當地社會對移民政治忠誠的疑慮。可以想像,就算沒有資格上的限制,移台港人要在台參選的路也不好走。台灣選舉本來就常以族群身份政治動員,港人移民的處境很容易會被拿來造文章。例如如果有港人希望參選,但同時還有家人在香港甚至中國大陸,就很大可能會因此而被攻擊,亦會有選民憂慮會否影響當選後獨立行事的能力。在各種傳媒定型和主觀願望之下,移台港人如果有機會參選,相信要表現得「比台派更台派、比本土更本土」,批評中國的力度要走到最前,才有可能爭取到被信任的位置。

換句話說,移民參政,總是在「移民身份」和「效忠整體」兩者之間走獨木橋。至於這平衡點在哪,則既視乎參選人本身,也視乎當地社會的環境。前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紐約出生,曾經是美國公民;但畢竟他滿頭金髮,美國和英國又是戰略伙伴,也就不會有太多人說他是移民。另一名前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則為南亞裔,是看得見的少數族裔;不過他已是移民第二代,本身在英國出生,也就比較易接受。相對來說,同為移民第二代的前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就任來一直被陰謀論者質疑不在美國出生,側面反映了美國種族平權的路還未走完。

加拿大作為種族多元的國家,移民參政本身的阻力應該相對較少。當然,如果目標是國家層面的公職或民意代表,則不可能只靠自身移民社群的選票當選,還是要表現出服務全國的視野。聽過一些移民港人朋友說希望香港議題可以通過港人在當地參政而得到重視,我想在此之前,還得先表現出港人參政者本身的問政質素。

這點我想也不限於從政:在百工百業,對於大多數的移民港人來說,通過自身能力在當地社會中擔當重要角色,再回個頭來在關鍵時刻為港人社群和香港議題出力,才是最自然和合理的進路。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