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極端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當孩子出現困難時,無論是行為還是情緒問題,父母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有的會立刻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認為問題源於自己的不足;有的則斬釘截鐵地認定是孩子的錯誤所造成。這兩種看法看似不同,但共同之處在於:它們既幫不上忙,還常常把父母的情緒推向內疚或憤怒之中。

15歲的Summer已經超過一星期沒有進食,父母焦急之下把她送進醫院。當情況稍為穩定,醫生建議他們接受家庭治療。第一次見面時,張太立刻說:「都是我的錯,我見Summer最近沒有胃口,就拼命煮不同的菜,催促她多吃一點。結果她不是完全不吃,就是吃到吐。我太心急了,不應該這樣做。」張先生卻嘆了一口氣:「Summer自己想瘦,所以才不肯吃。我們從沒批評過她,也不知道她為什麼覺得自己胖。」

張太深陷自責,張先生則堅持認為女兒「自作自受」。當父母各自停留在「全是我的錯」或「完全是她的問題」的思維時,他們聽不進對方的聲音。即使張太提起張先生常提醒女兒「不要吃太多,免得長肉」,張先生也立刻否認:「我是為她好,從沒逼過她運動。」

於是兩人你一言我一言,不斷追問「女兒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好像只要找到原因就能解決問題。然而,這種直線因果的思維往往只會令家庭停留在互相指責或自責當中,而沒有辦法聚焦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

孩子背後的需要

我遇過一些父母,他們長時間責怪自己,認為孩子的困境反映出自己失職或失敗。這種歉疚感雖然源於愛,卻容易把他們困在自責的循環裡。當內心充斥著「都是我錯」,他們就難以抽離出來,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孩子的掙扎與需要。

有一位孩子直接地對母親說過:「不是所有事都關於你,我需要你了解我,不是要我去明白你有多內疚。」這句話令人深刻地看見,若父母能先放下自責,承托孩子的情感需要,學會聆聽並接納他們的表達,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支持。

同樣地,若父母堅持問題完全出在孩子身上,他們往往以「旁觀者」的姿態看待困境。這種態度常隱含著訊息:「我們已盡了責任,是孩子自己選擇如此。」在這個框架裡,孩子的困難被簡化為意志薄弱或性格缺陷,而父母則把自己放在「無能為力」的位置。

於是,他們忽略了家庭互動本身對孩子的影響。例如,有父親會說:「他不讀書是因為懶惰。」或「她不吃東西就是故意和我們作對。」這樣的說法,把孩子的掙扎看成「故意」或「叛逆」,卻掩蓋了背後的孤單與無助。

在臨床工作裡,我常見到父母一邊抱怨孩子「為何不改」,一邊感到自己「束手無策」。當他們深信「問題出於孩子」的時候,很容易停留在責備或命令的互動裡,而不是思考如何調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及互動。結果,孩子在這樣的否定氛圍中往往更封閉或抗拒,問題也更為複雜。

父母間的互動

不論是「全是我的錯」還是「完全是孩子的問題」,父母都會陷入單一化的思維,失去了與孩子建立理解和對話的機會。而父母之間的互動與關係,更是影響處理孩子問題的重要因素,父母正面的關係,讓父母從極端的想法中走出來,在相互支持的基礎上,看見彼此在家庭互動中的影響,並且找到共同立場,一起成為孩子最重要的後盾。

所以作為局外人,更不要輕易怪責父母或孩子,而是以同理的心去理解別人的困境。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

  • 卜約翰 (John Burns)(香港大學榮休教授) | 民意與同性婚姻 | 讀者投稿

  • EP 26 |俄無人機兩闖北約國領空 「試水溫」闢新戰線?|美保守派領袖遭槍殺疑兇自首|TikTok去向中美談判後有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