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與歷史

一向喜歡企鵝(Penguin Books)出版的封面設計,最近又買了本她們出版的新書(其實是舊酒新瓶),就放上IG打打卡。朋友竟然問,是真的書來嗎?難怪她,AI時代,什麼也可以是偽造。不過也許反映,這本1791年寫成的書,仍超乎人們的想像。
賣關子賣夠了,說的是什麼書?答案是著名英國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所寫的《英格蘭史》(The History of England by a Partial, Prejudiced and Ignorant Historian),她寫這書時,只有16歲。奧斯汀自稱她是一位偏頗、有成見又無知的歷史學家。這點可能太難以令人接受了,誰肯承認這惡名?但大概奧斯汀是小說家,不妨說自己是低劣的歷史學家。
不過,最重要的,是這部作品本身是一種滑稽模仿(burlesque),用來嘲諷當時在學校廣泛使用的歷史教科書。珍·奧斯汀的終極目的,是嘲諷歷史學家標榜「客觀」的自命不凡,其實他們的成見只是有更佳的掩飾吧。
而且這本書也不是為了取悅大眾,只是自娛,此書的彩色插畫,是由奧斯汀的姊姊卡珊卓親自繪製,奧斯汀也把這作品獻給她。這本《英格蘭史》由亨利四世統治起講到至查理一世之死為止,但「史料」非常不正經,來源包括莎士比亞與謝里登的戲劇、夏洛特·特納·史密斯(Charlotte Smith)的小說,以及奧斯汀的家人與朋友的觀點。她對英格蘭君主的敘述幾乎不含史實,卻充滿誇張搞笑的評論。書中還包含字謎(charades)與名字的雙關語(puns)等趣味內容。
奧斯汀筆下的亨利八世
讓我們看看她怎樣寫我們熟悉的亨利八世吧,第一句已很逗趣︰「若我假設讀者對這位國王的統治時期不如我自己熟悉,則對他們實屬一種侮辱。」誰不以為自己了解亨利八世啊。奧斯汀續說︰「因此,為了讓他們省去再次閱讀自己早已熟知內容的麻煩,也讓我免於書寫那些我未能完全記起的細節,我將僅簡略勾勒其統治期間的幾個重要事件。」
哪幾件事件呢?奧斯汀說其中可列舉紅衣主教沃爾西對萊斯特修道院院長所說「他是來此安葬遺骨的」一事、宗教改革,以及國王與安妮·博林騎馬穿越倫敦街頭之事。奧斯汀假設讀者都知道她說什麼,但這些事件其實是指什麼的?
紅衣主教托湯瑪斯·沃爾西(Cardinal Thomas Wolsey)曾是英王亨利八世最親信的大臣,但當他未能幫助國王從教宗手中取得與第一任妻子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的離婚許可,就被指控叛國了。沃爾西被遣送回倫敦途中病重,在李斯特修道院(Leicester Abbey)臨終時說:「我來此是要埋葬我的遺骨。」這暗示他預知自己即將死去。
宗教改革是指亨利八世為了與凱瑟琳離婚並迎娶安妮·博林(Anne Boleyn),而與羅馬教廷決裂,自立為英國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最高領袖。這導致英格蘭與天主教分裂。
1533年,安妮·博林成為英格蘭王后前夕,舉行了盛大的加冕遊行。她與亨利八世一同騎馬穿過倫敦街道,接受人民歡呼,象徵她正式進入皇室與取得合法地位。
基督信仰對奧斯汀創作的影響
奧斯汀始終是站在女性的一邊說話︰「然而,為公允起見,也是我的職責所在,我必須聲明,這位可愛的女子(安妮·博林)完全無辜於她所遭指控的罪行」、「這位君王所犯下的罪行與殘暴行徑多不勝數(我相信本歷史已充分顯示);對他的辯護幾乎無從說起,唯一可說的,也許只是他廢除修道院,讓它們任由歲月摧毀的舉動,對整體英格蘭的自然景觀帶來了無限益處……」奧斯汀問了一個大問題︰「為何一位自己無宗教信仰的人要如此費力去廢除一個在王國中已存在數百年的宗教體系呢?」
奧斯汀這樣說,並非因為她是天主教徒,反對新教。相反,奧斯汀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參與公共崇拜,也有個人的靈修與禱告生活,她同時也是一位英國國教會牧師的驕傲女兒。但奧斯汀對那些虛偽、自以為義的神職人員感到反感,她明顯地是不相信亨利八世真心是為了信仰而推翻舊教,在政治人物的世界,並沒有上帝,只有金錢和權力。在小說家,「非專業歷史學者」的筆下,才夠膽色和能力說出這個道理來。
也許我們對奧斯汀的基督信仰忽略,是因為她筆下的人物並不常在對話中展現激烈的宗教情感,也甚少大聲禱告(儘管他們會提到上帝)。但其實她寫過原創祈禱文,而她小說中所建構的小世界,則處處充滿基督信仰的氛圍。
若我們忽視基督信仰對奧斯汀創作的影響,就無法真正理解她。就像我們無法跳出特定歷史寫法,也不能真正了解歷史。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