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局勢緊張 美中各自發功
哈馬斯發動突襲後,加沙局勢持續緊張,以色列一邊部署進攻加沙北部,希望殲滅哈馬斯首腦,一邊與多國外交斡旋,謀求營救百多名人質。加沙地區被以色列截斷水電供應,居民缺水缺糧,醫院無法運作,連接埃及的通道又持續關閉,人道援助遲遲無法進入,大災難迫在眉睫。美國總統拜登周三到訪以色列,尋求打破僵局,而北京則借本周舉行一帶一路十周年高峰論壇,與多國外交接觸,增加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美國的取態
美國是以色列最大的支持者,多年來不斷提供財政和軍備援助,使以色列可以在強敵環伺下生存和發展,美國對這次以巴危機的取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的取態,可見於拜登在星期日播出的「60分鐘」時事節目訪談,《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註一)對訪談內容作了詳細報道。
拜登一邊支持以色列對恐怖襲擊採取自衛還擊,合理化以色列對南邊的哈馬斯和北邊的黎巴嫩真主黨採取軍事行動,派兵逾境捉拿極端分子;一邊試圖對軍事行動設定限制,指以色列必須遵守國際戰爭規則,避免傷及無辜平民,又指以色列若重新佔據加沙,將會是巨大錯誤,因為哈馬斯這極端組織,並不代表在加沙身陷危難的二百多萬巴勒斯坦人,其中半數是兒童,哈馬斯應被消滅,但巴人始終需要自己的政府,需要一個建立巴勒斯坦國的路徑。這番講話可被視為此次美國對以巴局勢作外交斡旋的基本取向。
加沙醫院被炸
繼國務卿布林肯後,拜登親自出訪以色列,顯示美國高度重視這次以巴危機。除了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會晤,表達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拜登也計劃與約旦、埃及的首腦,以和巴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會晤,尋求釋放人質及打通人道走廊。不過,就在他抵達以色列前夕,加沙中部一間醫院被炸彈擊中,造成近五百人死亡,事件震驚國際,哈馬斯譴責以色列犯下嚴重戰爭罪行,以色列國防部其後指攜帶炸藥的火箭是從加沙一處墳場向以方發射,錯誤墮落在醫院的停車場。拜登在以色列見媒體時,也說看來炸彈來自另一隊。儘管如此,約旦、埃及首腦和巴人主席在醫院被炸後即取消了原來與拜登的會議,令美國斡旋難度倍增。
美國本土政治需要
為什麼美國對以色列要一手硬一手軟呢?為什麼一邊支持以色列向哈馬斯報復反擊,一面又約束以色列,阻其再度佔領加沙?這個表面看來自相矛盾的取態,可從美國本土政治需要來解釋,支持以色列復國,在巴勒斯坦地建立猶太人國家,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長期共識,當中既有耶教信仰因素(聖經記述上帝應許猶太人承受迦南土地),也有二戰結束後向戰爭受害者補償的因素(彌補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亦有美國富裕猶太移民積極向兩黨捐款起的游說作用,以及以色列作為美國棋子在中東起的鎮攝作用;拜登政府在哈馬斯突襲後第一時間表態力挺以色列,傳達的是美國政壇的政治共識。
至於約束以色列為巴人自治留有餘地,也是美國內部政治因素使然。美國自「九一一」後接連發動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軍事雖迅速報捷,卻因佔據當地泥足深陷,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政治及經濟建設更是一敗塗地,最終被迫倉卒撤軍,不惜讓塔利班重掌阿富汗,反映美國厭戰情緒高漲;假如以色列把巴人趕上絕路,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上百萬人投奔怒海的大災難,阿拉伯世界或會聯手對付以色列,屆時美國或會被迫派軍長駐中東,美軍將再度陷入泥沼,被游擊戰士包圍、隨時受恐怖突襲,這是白宮最害怕看到的結果。相較之下,軟硬兼施逼以色列就範,在巴勒斯坦地為巴人留下生存與發展空間,是更符合美國政治現實的主張,也較易獲得聯合國與西方社會的支持。
中國的取態
中國對以巴危機的取態,需要把官方講話結合官媒報道取向來綜合判斷。
官方講話比較曖昧,一直沒有點名譴責哈馬斯暴力襲擊以國平民及俘虜平民作人質。被派往中東當調停特使的翟雋,接受央視訪問時只不斷重複官方口徑,指「以暴易暴只會陷入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呼籲避免發生人道主義災難」。對此,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微博官方帳號周六發放訊息指,以色列外交部亞太事務副司長兼大使哈帕茲曾與翟雋通話,哈帕茲對中國官方的聲明及媒體報道深表失望,直指中國外交部只「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與過去幾天發生的悲劇和恐懼不符且不實。 其後,中國外長王毅藉與沙特外長通話點名批評以色列,指「以色列的行為已超越自衛範圍,應認真傾聽國際社會和聯合國秘書長的呼籲,停止對加沙民眾的集體懲罰」。
至於官媒報道取向,則明顯是較同情巴人一方,日本記者矢板明夫分析,其輿論主調有三點,第一是以色列軍一意孤行進攻加沙,勢必引起重大人道災難;第二,全世界譴責以色列的聲音愈來愈多,不僅是阿拉伯世界,歐美國家裡的批評也很多;第三,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可能出兵幫助哈馬斯,約旦河西岸的巴人也可能揭竿而起,局面可能失控。這幾點報道和分析都有一定事實基礎,但內地官媒明顯忽略或淡化了哈馬斯的屠殺暴行,只強調以色列對加沙空襲造𢦓平民傷亡,報道國際反應時只選擇對以色列批評的聲音,篩走了歐美政府或民間強烈支持以色列的聲音。
向巴人傾斜的考慮
對北京來說,以色列雖然一向與華友好,長期把高新科技販賣給中國企業,但以色列始終是美國的軍事盟友,在中美交惡的大氣候下,以色列若被迫選邊站,只能跟從美國疏遠中國。相較之下,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對中國更為可靠,而且這些國家或手握石油、礦物資源,或位處海陸運輸要道,對中國拓展海外勢力相當重要,加上這些國家大多推崇強人專政,不喜西方民主人權,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較為相容。
上期專欄亦提及,美國大力游說印度、沙特、阿聯酋等國,與以色列和好,共建印歐海陸通道,替代或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以巴局勢惡化令美國這戰略平添變數,中國若能及時拉攏阿拉伯國家聲援巴人,聯手遏制以色列,無形中就架空了美國的中東盟友,或會令印歐走廊胎死腹中。這些政經因素,大致解釋了北京在以巴危機中向巴人傾斜的考慮。
此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成為中國影響國際社會重要渠道(註二),反映一帶一路的基建項目雖有好些觸礁爛尾,但總體而言,中國過去十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合共投放了約一萬億美元,確實換來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力,尤其對南半球眾多發展中國家。英國廣播公司於周二發表一長篇報道(註三),從正反兩面總結一帶一路計劃的得失,並指出中國最近大幅減少資金投放,發展項目的規模和性質都有改變,從過去集中於能源和大型運輸基建,走向小巧精細項目,如竹藤編織、生物能源、蘑菇種植以及數碼通訊等。
註 :
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3/10/15/biden-israel-occupy-gaza-big-mistake/
2. https://amp.cnn.com/cnn/2023/10/15/china/china-bri-forum-xi-jinping-vision-intl-hnk/index.html
3.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67120726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