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應的回應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在近期觀察到的幾個個案中,二十多歲的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往往圍繞在「關心與不回應」之間。部分子女表達不滿:「我媽對我的事沒有興趣,我把旅遊照片傳給她,一個 emoji 都沒有,完全沒有回應。但見面時她卻又會埋怨我沒有跟她分享近況。」另一位年輕人則質疑:「我媽好像不太在乎我,她從來不會關心我的生活,也不會主動聯絡我,是否我要求太多?」

這些經驗揭示了成年子女的掙扎:一方面渴望父母在情感上能展現更多主動性與投入,但另一方面卻常常感受到冷淡或疏離。

如何持續做父母

這種「沒有回應的回應」經常被子女詮釋為冷漠或忽視。這樣的互動差異,一方面反映了兩代之間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落差;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子女在「青年過渡期」中的身份定位:既希望獲得父母的認同與關心,同時又渴望維持適當的距離,建立清晰的界線。當父母的表達方式未能符合子女的期待時,往往引發誤解與衝突,對親子關係造成張力。

同時,父母也常抱怨「孩子什麼都不說,好像把我們排除在外」。一位年輕人解釋:「我爸還把我當成10歲的小孩,我說什麼他都不相信,總是批評我,沒有一句是讚美的話。我學會了不跟他說太多,但我同時也希望得到他的肯定,是否很矛盾?」另一位則說:「我跟我媽分享升職的消息,她只是淡淡地回一句『是嗎?』,好像這不值得高興。」

這些互動經驗讓成年子女逐漸減少分享,他們害怕父母的回應不如預期,反而讓自己感到失落或受傷。

許多母親在孩子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一種「不知所措」的心情。一方面,她們長期習慣以「照顧者」的角色存在,生活重心多數圍繞著孩子;另一方面,當孩子逐漸獨立,不再需要她們的照顧時,母親往往難以適應角色的轉換。一位母親在治療中坦言:「他長大了,生活多姿多彩,我卻一生為他付出,好像沒有什麼回報。」這正是她對自身價值的懷疑,以及在親子關係轉型過程中的失落感。

在這種不確定與失落中,父母的反應常見於兩個極端:有些父母變得過度關注,對成年子女的選擇提出許多意見或批評;另一些則退縮沉默,表面上不干涉,實際上卻是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存在感與關心。對成年子女而言,前者容易造成壓力與反感,後者則常被理解為冷漠與忽視。這些現象反映了父母在子女長大後,對「如何持續做父母」的困惑。

找出新的定位

在華人家庭文化中,母職身份特別與「無私付出」緊密相連。當子女逐漸獨立,母親不再是唯一依靠時,往往會感到自己的犧牲不再被看見。這種情感讓母親的表達常常帶有矛盾:既渴望子女的肯定與感謝,又害怕自己過度表達會顯得計較,甚至破壞母愛的形象。於是,「沉默」往往成為她們的一種回應方式。

父母需要逐步找到新的定位,從「養育者」轉向「陪伴者」與「見證者」,並將目光重新放回自身與伴侶關係,或發展個人的興趣與生活,而不是悶悶不樂地等待子女的關注。否則,對一些敏感的成年子女而言,這種情況容易令他們感到內疚與壓力。

相對地,成年子女也需要理解父母的掙扎,並學會在分享時,不僅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而也是為了滿足自我表達與連結的需要。如此一來,親子之間的相處才有可能減少期望落差帶來的矛盾,而逐漸將大家的關係轉向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