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幾時回》- 明慧的回信(三下)——假大空的不朽與小確幸 | 大埔山人

凌漸,

(承上篇)

當年你那位議員老闆對我來說正是低俗的典型,「Democracy(民主)由Democritus而來,因為發音相近」,其文化水平一定不低,還可說是相當高:要知道有一位希臘哲學家叫Democritus、知道民主發源於希臘、還知道用字首猜度字源,肯定認真讀過一些經典,不過讀死書,到底還是彌漫社會的低俗氛圍害的:獎門人式食字、奧數式小聰明、學霸式芳心竊喜,一樣也沒少得。讀書本來很好,但需要讀者內在本身的常理(common sense)以理解及應用書本內容,若常理欠缺或偏差,讀者就會不求甚解或穿鑿附會,如想當然認為Democracy由Democritus而來,且背書言之鑿鑿,是為讀死書。

為何會常理欠缺或偏差?問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原因,他們的原因與他們的常理差不多。若你問我,我會說是低俗的氛圍混亂和枯竭了活在其中的人的常理:不合邏輯、不符認知、不及人性的理論和事情不斷重覆。不過就是劣幣驅逐良幣,謊言變成真話,常理是生活所見所聞的鏡子,别奢求每晚關上房門探頭進抽屜裡讀書可以對抗白日為自己重建常理。無論多有意識,常理也很難不受生活影響,給這種生活影響了的常理,就算讀抽屜裡的書,理解也不能避免有所偏差,何況大部分人讀書跟做甚麼一樣無意識,那就是讀書死,這個飽讀詩書的僵屍之城!

凌漸,我應不應該慶幸那老闆沒說Democracy由Demagogue(民棍)而來?那更順理成章,Demagogue踐行的東西,不就是Democracy嗎?發音相近,字首相同,剛巧一拍即合!你看,她跟我一樣,既不算善,亦不至惡,正與一切眾人相同:這不正是問題所在?連信口雌黃這些根本動不了真實世界分毫的高見也毫無稜角,不知算中庸,還是平庸?有時猜測錯誤,這並不可恥,畢竟賴以猜測的常理受所處社會影響,只是隨機被拋擲的不幸,非戰之罪。

但錯誤的猜測不少有崢嶸嶙峋的稜角,鋒處靈光閃爍,真理在其閃過,被尖點捕得一鱗半爪。至於那老闆的猜測,似是而非,再想深一層,是或非也無關痛癢,猜中既談不上真知灼見,猜錯了也沒對任何聽者甚麼啟發,一種和稀泥的填充物,填充談話中的空隙,塞滿日常生活中的空白。

凌漸,我寧願她說Democracy由Demagogue而來──人啊,平庸至不善不惡,還不如艾希曼平庸至極惡,起碼(按顎蘭理解)他的根基是服膺對權威之忠誠為絕對之善。至於我這邊,連賴以平庸的根基也沒有,你看,獎門人對無關痛癢者仔細認真,對無力反抗嘲弄者肆意嘲弄;奧數以技術代替學問,以巧勁代替苦功;學霸以精讀代替典籍,以成績代替修養,以薪酬代替境界,凡此種種,根基是甚麼?勉強要說,就是賴活、苟活,只為繼續生活而生活。

這只是現象,我們都在這裡活了那麼久,不知你現在身處遠方,回望這裡會否見到籠罩著我們的現象外面到底是甚麼來?我還得猜測,要能滿足於苟活,不用醒來,因為低俗的社會運作形成兩種普遍價值:假大空的不朽與小確幸。

先講小確幸,既然社會不合邏輯,不符認知,不及人性,無力感和適應性驅使社會裡的人盡量縮小自己的精神和心靈,精神視野、境界降低以遷就日常認知,心靈滿足的門檻亦隨之降低,兩者同步運作,以保持身心健康。這大概可以處理八、九成時間,剩下午夜夢迴、大徹大悟這一成跟常態不同的,人們會很自然將自己超拔的思想套入假大空的不朽中。向小處是跟小確幸結合,將打卡留名當不朽,當跟自己的終極關懷交代了,然後將自己扭回常態。

向大處就是訴諸不能及的處境、能力,如掘回植根思緒最深處的種種傳統與潛意識對社會運作的歸納,如不朽之至高應為孔子、老子、佛陀,次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不是見賢思齊之類,剛好相反,是見賢高自低、自暴自棄,引為本能、奈何奈何,以之自我釋懷,然後回復常態。

為了對付這種消極的不朽,我得這樣說:這種不朽根本不是人類行為,若不是極端矯情,就其實只是小說人物,我們被學校和社會灌輸了這麼多帝王言行功業,只得三個我覺得還可以:宋孝武、北齊文宣、還有梁武帝。三人才情超人,其痴亦超人,不亦人乎?若說真實的人來,達至不朽的人,不得不恃超人之才,但正如東方不敗要不敗不得不自宮,要立不朽之德、之功、之言者,不也得隨來不齒之痴?你當他們樣版人嗎?亂倫、神經、佞佛,活出他們身上,可謂不負如來不負卿了,不亦宜乎?其餘那麼多,或明或昏,或治或衰,不過紙牌人吧,何必以不朽度之?

你會否笑我非湯武薄周孔,狂狷鬼怪之流?也不打緊了,奈何奈何,你在遠方,我在這邊,應當何去何從?擱筆前卻不住想起,我一筆而下破除那不朽和小確幸容易,遺下的空間應放甚麼回去?若沒能放回一些平易近人的東西,任由低俗的氛圍重新發酵,不久那不朽和小確幸準以差不多的樣子回來,沒有懸念。我自己也總不能將宋孝武帝樹為自己的榜樣,他只是用來破──比如說──唐太宗的。破完了所有人應該從此自由,能重新面對社會,剩下的問題是要用甚麼避免無力感和適應性再次滋生,這我未想到。歷史不能重來,卻又重來,我們且多想一次,是否能在這一次因而改變?

明慧

8-22/3/2023

▌ 作者簡介

「大埔山人」為張燦輝的學生,一位為日常無聊生活所困卻不願意沉淪其中的讀書人和音樂愛好者,也不想埋首沙堆無視當前政治荒謬的香港人。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