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去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離散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衝擊,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父母跟子女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有些學者更特別研究母親跟女兒之間的依附關係 ,有的對父母的情緒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及精神健康特別有興趣。無論你是父母或子女,也會有一番體會,尤其是移民他方,分隔兩地。
小恩來英兩年多,一說起她的媽媽便會悶悶不樂:「我為生活需要才離開香港。現在媽媽患病,我沒有辦法回去照顧她,已經感到內疚。我請朋友幫忙探望她,結果媽媽很生氣,打電話給我說我做法多餘,還問我為甚麼不回來照顧她。」
小恩說話中有著無比傷痛:「我好像在媽媽心目中,做甚麼也是錯的,我不知道怎樣才可以令她開心,她為甚麼不能體諒我的處境?」無論走到多遠,情感上還是不能完全離開父母,更希望自己能為父母做得更多更好,但移民卻令這個想法難以實行。為自己當然是離開香港有一個新開始,如為了父母,那留下來才會讓大家安心。
在這樣的矛盾下,有時也不知道怎樣處理。理論上,人大了便應該離開父母,建立自己的家庭,但實際操作上卻是另一回事。要離開父母往外地生活,沒法照顧父母,這對子女來說都是一大遺憾。如果父母雙方還健康又關係不錯,女兒還會比較放心離開,但若父母體弱多病、關係惡劣,那種內疚感必然伴隨自己。
子女只是其中一個身分
我記得我的本地同事曾經問,我們華人是否必需要先考慮父母的需要,把自己的人生放在後面?這個問題,也不是華人才面對,她這樣一問,我即時想起小恩。
雖然她選擇移民,但情感還是緊扣在媽媽身上。媽媽的一個來電、一聲嘆氣已令小恩不能入睡。小恩說:「我離開媽媽往外國生活,也是想逃避媽媽對我的依賴。我一直在學習如何跟媽媽有點距離的生活,但我卻對她又愛又恨,一方面想得到她的理解及支持,一方面卻恨她不明白及不接受我也有我的需要,情感上要離開媽媽,也不是易事。」
小恩至少有這樣的勇氣改變,為了自己的需要而作出跟媽媽關係的調整。當小恩要改變,也是迫著媽媽改變,以往長期依賴女兒的照顧,現在卻要學習被其他人照顧,以往情感上依靠女兒的安慰,現在便要學習把部分情感放在其他地方。
要走下去的同時而得到父母的祝福,我相信好好安排,為父母心理作出準備是很重要的。雖然小恩已經在離開前三個月告訴媽媽她要移民,但對媽媽來說女兒是話走就走。究竟怎樣才算是足夠的時間,讓雙方也好好地接受這改變呢?任何人的離開,一定對身邊人有很大的影響,或許在準備離開的同時,也要好好地讓雙方有足夠的時間好好道別,慢慢消化這個消息。
人生中每個人也有很多身分,除了作為父母的子女,每個階段,擔當的角色也不同,無論角色如何改變,也要好好愛惜自己,把自己的需要一併考慮。帶著不捨的心情離開家園,在迫不得已下,也只可以把作為子女的角色暫時輕輕放下,默默地祝福自己的父母,總有一天會重聚;作為父母的,如能多一點體諒,一句支持的說話,勝過一切,也讓子女無後顧地發展自己。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