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與工業革命

Half term有點時間,終於可以一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故居。在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地鐵站下車,沿途漫步也見不少名人故居,比如有《小飛俠》(Peter Pan)的作者詹姆斯·馬修·巴利爵士(Sir J.M Barrie)、小說《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的作者,提倡女性要有自己房間的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還有維多利亞時期最重要的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可謂繁星閃耀——路易士老師大樂。

狄更斯博物館(Charles Dickens Museum)位於相當寧靜的Doughty Street,門牌是48號。這是作家買的第一間房屋,憑著他的妙筆生花成功置業,爬上社會高層。能靠寫作買樓,我想到我們香港的作家劉以鬯先生。

你或者問,這不是英史補習班嗎?路易士老師改教文學了?不是。只是路易士老師一直認為文史哲不分家,而文學作家也往往能反映他的時代,讓我們對歷史脈絡有更深刻的了解。讀李白詩,就令我們領會唐代那種國際、開放和奔放的精神。

煙和霧

來到博物館,我還未親近狄更斯,就看到展板提到《改良法》(Improvement Act)於1803年 在布拉福(Bradford)通過,那是用以控制工廠煙霧排放的法案。煙和霧,正是那個時代的象徵。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生於1812年。他是英國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時代)作家,維多利亞時代代表著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我們在狄更斯筆下能看到當時的一些社會狀況,如窮人、特別是窮孩子的生活。這也難怪,他曾在倫敦的華倫鞋油廠(Wellington House)當童工,為玻璃瓶貼標籤(博物館也有展出這種玻璃瓶),見盡窮人的情況。

狄更斯很愛他的爸爸,但他的爸爸理財不擅,在舉家由肯特郡(Kent)移至倫敦後,就陷入財困,更因債務入獄。但世上沒有白行的路,狄更斯因此更真切地理解倫敦,並將人生百態呈現在小說中。《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孤雛淚》(Oliver Twist)和《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小說都是膾炙人口。

倫敦獨有?

《雙城記》中的「這時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已成了一句萬能key。這用來形容維多利亞時代也是可以的。無疑,當時英帝國國力冒起,機會不絕,但是城市的黑暗面也跟著出現,混亂污穢的街道,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都是社會要承受的代價。手巾仔(handkerchief)不是英式優雅,而是掩嘴蓋鼻的防毒面具;「霧都」不是浪漫,而是死得人的毒氣室。

但狄更斯的小說《荒涼山莊》(Bleak House)反映的,是倫敦人對此感到自豪,認為是倫敦獨有(London particular)——這是城市人無可救藥的驕傲吧!肺部健康才是正經事。

還有,維多利亞時代的空氣還是臭的。工廠毒氣、人的糞便、煤,還有腐化的食物都在空氣中做大合奏。今天,倫敦空氣看來很好,天氣好時有幸福的透明感,但其實經歷了不知多少年和多少人的努力。

博物館內還能讓訪客寫卡片給首相,呼籲關注空氣污染問題。能發表意見,已屬好時代吧。

想不到,談狄更斯變成談環保了。

(圖片: Redbannana)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 港書展下架界線欠奉書商難從|大學生「心理專家」主辦學校講座|英國成為歐洲「在家工作之都」

  • 我的工作點滴

  • 保守黨11月選黨魁|列斯暴動縱火燒巴士警拘20人|蘇格蘭或再出現垃圾滿街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