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失焦 未能克服挑戰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香港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雖然在房屋供應上做出成績,就取締劏房也交了可行建議,但仍未能聚焦應對當前香港的三大挑戰,因而無法對症下藥,制訂振興經濟民生的良策,讓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重拾信心。

評價一份施政報告,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盈餘山積,那只需看政府怎樣花錢,錢是否用在市民最著緊之處,是否用得有智慧。但如今香港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移民潮導致大批專業精英流失、中美脫鈎等因素觸發內地經濟蕭條連累香港、傳統支柱產業褪色新經濟引擎卻欠奉,在這三大挑戰夾擊下,香港的經濟與民生陷入嚴峻危機,這時候衡量一份施政報告,就要看它能否正確斷症,進而對症下藥,讓市民大眾對前景重拾盼望。很遺憾,從這個角度看,今年的施政報告並未達標。

社會環境難吸納國際人才

先說移民潮帶來的衝擊:李家超上任之初,已知道這是巨大危機,迅速推出了多個輸入人才計劃,今年施政報告盤點成績,說「至今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這個數字雖然不俗,但相比移民離港人數仍遠遠不及,所以政府也承認,「未來五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

除了數量上的不足,質量問題也必須關注,過去兩年港府成功吸納的,絕大多數是內地人,這些新來港人士或會帶來一定的資金和技能,但卻欠缺國際都會發展所需視野和經驗,而且不少視香港為跳板或中途站,最終目的是把家人和財富都搬到海外。因此,特區政府若要聚焦於彌補人才流失,就不能只看輸入總量、只靠內地供應,必須著眼於吸收海外人才,尤其要設法鼓勵已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

要吸收海外人才和鼓勵港人回流,單靠物質待遇並不足夠,開放自由的社會環境、不受審查的資訊流通,以及面向國際的優質教育,均極其重要。遺憾的是,香港特區政府雖對外強調社會已回復穩定,但假維護國安之名進行的種種政治打壓沒有半刻消停,針對傳媒工作者、學者和公民組織的政治抹黑與滋擾仍無日無之;學校奉命推行「洗腦式」愛國主義教育;民間人士批評政府動輒被檢控,整個社會仍處於白色恐怖氛圍下,這樣的社會環境若維持不變,特區要吸納國際人才或鼓勵港人回流,便極難取得成效。

突顯香港與內地不同之處

其次是內地經濟崩盤對香港的衝擊。過去政府高官常掛在嘴邊的「內地好,香港好」,如今已不復聞,客觀現實是香港的經濟結構已變得高度倚賴內地,當內地經濟高速增長成為過去,甚至陷入衰退蕭條,香港便無可避免受到巨大衝擊,這從中港股市亦步亦趨的表現便可看到。既然如此,內地經濟如今未見起色,香港該如何自求多福?不聚焦於這個問題,是無法對症下藥的,遺憾的是,特首施政報告不敢直面內地經濟嚴峻現實,處處避免令中央領導不快,當然無法提出恰當的對策。

其實,所謂有危亦有機,內地經濟危機固然會拖累香港,但也為香港帶來機遇,最明顯的就是大批歐美日韓企業因地緣政治考慮撤出中國大陸,如果香港能刻意保持與內地不同,這些企業的資金和人才或者會選擇落戶香港,繼續耕耘中國市場,但若果香港只懂緊跟內地,凡事向內地看齊,就會錯失機遇。

從這個角度看,特首施政報告內,有一些建議是走對方向的,例如「財庫局亦將在今年內推出全面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ISSB準則)路線圖,目標是使香港成為首批將本地準則銜接ISSB準則的司法管轄區」,這個建議雖然不起眼,而且只有一句,放在「提升綠色金融生態系統」標題下,但了解內地市場缺陷的人都知道,內地最欠缺的就是客觀、可靠、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資訊,因此香港需要格外重視快速準確的信息披露,這對吸引金融投資非常重要。

同樣道理,內地近年排外風氣盛行,攻擊外國居民事故時有發生,香港若能給外國僑民十足信心,就有可能吸收這些外國人,鞏固香港的國際大都會地位。要採取這些策略,並不需要批評內地,只要刻意突顯香港的不同之處。

改革體育總會管治符合大方向

第三個衝擊是傳統支柱產業褪色,新增長引擎欠奉。這個衝擊並非香港獨有,許多經濟發達地區也面臨同樣的挑戰,並沒有快速特效藥,最重要是一邊固本培元,清除積弊,一邊培植新興產業,推動科技創新。香港在這方面最需要避免的,是跌入玫瑰園陷阱,以為搞幾個大型建設項目,建什麼港、什麼園之類,經濟就會發展起來,過去除了赤鱲角新機場計劃比較成功,像啟德郵輪碼頭、機場航天城、西九文化區等,都長期處於使用量不足或經營虧損,成本高而效益低。

若未能認真檢討這些項目的缺失,找出扭轉局面的辦法,便又去推動一批新的大項目,如機場新城、啟德體育園、河套創科園等,怎能夠令人相信這些項目會成功?相比之下,改革體育總會管治的建議就好得多了,是承認問題勇於改過的表現,符合固本培元清除積弊的大方向。

同樣道理,在面對香港貨櫃碼頭衰落的問題上,施政報告應該正視問題,檢討衰落成因,然後提出對策,假如是無可挽回,就把土地轉向更有價值的用途,而非避重就輕,繼續高叫國際航運中心口號。

總的來說,施政報告有一些不錯的亮點,例如大力發展北部土地、放緩交椅州填海,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立法規範劏房等,可惜在應對三大挑戰上失了焦,未能恰當斷症,更未能對症下藥。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 EP28|財政預算案或增僱主NI供款|倫敦地鐵或下月初罷工致全線癱瘓|德籍杜曹領軍英格蘭競逐世界盃

  • 戰火中的香港人,帶大家走到人道危機的前線

  • 施政報告失焦 未能克服挑戰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