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代經濟歷史角度淺談今次英國大選

(編按 : 破土除了有固定的作者專欄,亦歡迎讀者投稿分享。 )

=======================

英國大選將於明天舉行,如無意外,工黨將勝出,並預料該黨在下議院可獲得歷史高位的議席成為最大黨,而工黨黨魁施紀賢(Keir Starmer)將很大機會成為新首相。 事實上,英國經歷了超過 10 年的低經濟增長、弱生產力、低投資、公共服務大不如前,正為此因,我們實在有必要從近代經濟歷史角度了解英國兩大主要政黨的經濟政策。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傳統上,保守黨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保守黨的經濟哲學跟美國共和黨 (Republican Party)相似(例子:列根、小布殊和特朗普),政策包括:向富人和大企業減稅、私有化國營企業和對大企業或金融機構放鬆監管,我們統稱這些政策為「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

由於保守黨奉行審慎理財原則,在減稅的同時又會削減政府用於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的開支。上世紀最難忘的例子是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79 年上台後推出的國營企業私有化計劃,將英國的失業率推向雙位數,但她本人堅信她的政策有利英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我於白金漢大學的老師 Professor Martin Ricketts 專門研究經濟組織、 私有化和規管,他是戴卓爾夫人的支持者,我不太肯定他是否當年戴卓爾夫人激進的私有化計劃顧問之一?我曾經問過 Professor Ricketts「供給面經濟學」管用嗎?他說:「It works in the very long run(在長遠來看是有效的).」但「長遠來看」是指 10 年或以上的問題,對我來說太遙遠了。

馬卓安(John Major)在 1990 年接任下台的戴卓爾夫人,由於能力有限,他任內沒有重大的經濟政策。1992 年 9 月 16 日的黑色星期三,英鎊被迫脫離歐洲匯率機制,隨即使英國陷入了新一輪的衰退,失業率一時間大幅急升,最終保守黨在 1997 年大選中以慘敗收場,敗給貝理雅(Tony Blair)的新工黨。

保守黨在 2010 年大選中重奪執政地位,過去 14 年英國經歷了 5 位首相,受「脫歐」公投和脫歐後協議的困擾再加上 2019 年新冠肺炎,導致英國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停滯不前。受到新冠肺炎引發的供應鏈問題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導致美國和英國等國家通脹急升,隨著這些因素淡化加上各國中央 銀行的努力,英國的通脹終於緩和下來。

工黨(Labour Party)

工黨一如其名是工人的黨,傳統上工黨是英國中間偏左政黨。1997 年 5 月貝理雅的新工黨成功取代保守黨 18 年的執政地位,他主張第三條道路(The Third Way),而白高敦( Gordon Brown)是一位非常懂經濟學的財政大臣。

我的白金漢大學另一位已故老師 Professor G.K. Shaw(1936-2015)專門研究宏觀經濟學,亦是英國凱恩斯經濟學派(Keynesian Economics)的代表之一,新工黨上台後邀請他任政府經濟服務(Government Economic Service)外務評審。當 1999 年 1 月 1 日歐元面世後,英國有不少人討論是否應該廢除英鎊採用歐元,我問 Professor Shaw 意見,他認為英國的宏觀經濟機調太好,毋需要亦不急於採用歐元。

事實上,新工黨上代台後,英國經濟持續向好,失業率跌至全民就業的水平;但其後受到伊拉克戰爭醜聞的困擾、2007至2008年美國次級按揭和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打擊等,新工黨漸漸失去民心,最終在 2010 年大選中被保守黨打敗。新工黨任內除了良好的宏觀經濟調控外,亦包括將英倫銀行獨立、引入全國最低工資、引入求職者津貼去鼓勵就業、本地大學生每年要交 1,000 英鎊學費 (目前平均是每年 9,000 英鎊)、海外留學生可以合法地做兼職等。

總結

傳統上,工黨執政期間,英國社會會比較平等、失業率和罪案率均較低。今次大選工黨以「財富創造」(Wealth Creation)作為其經濟綱要,但給我的感覺較保守,不像傳統中間偏左的工黨,亦不像 1997 年上台的新工黨,可能要等工黨上台後才能夠看清楚其政策的方案。如果保守黨今次大選意外地獲勝,我相信保守黨只會以減稅作為其推動經濟的主要手段。

我給將會上任的新政府建議是:「Stay with the EU but stay out of the Euro」。英國重啟「入歐」公投的政治代價太大了,但政府應該繼續和歐盟在經濟和貿易上談判,爭取更緊密的關係,有利英國經濟發展,但英國仍然不適宜採用歐元。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