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滄桑之七:銅雕能言——中文大學的雕像(一)

24/09/2022

2019年前的香港中文大學當然不是太學。

我們中大人憤怒、悲哀、傷心,是因為中大不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山城大學之一,亦是最開放、擁有學術自主和自由,是讀書、教學和研究的地方;一如香港人的悲憤,是因為獨裁政權將最自由開放的國際城市香港謀殺了,同時亦將中文大學昔日的光輝推進歷史中。

令中大人引以為傲的不是段崇智關心的世界大學排名,而是中大的同學、教授和學者,以及新亞的中國人文學術精神和崇基的西方博愛自由教育傳統。這些和Xianggang 沒有連繫,更和共產黨的獨裁極權無關,因為新亞和崇基創校諸賢是避秦南下流亡到香港的,他們逃離專制獨裁和不尊重學術自由的共產政權,希望在自由法治的香港繼續教育理想。

中文大學和其他七所大學不同的地方,就是這兩個教育理想傳統,除此之外,相信是豎立在這山城校園的七個户外銅像,沒有其他香港的大學有如此裝置:孔子、孫中山、李卓敏、楊振寧、高錕、唐君毅和勞思光。2010年六四後進入中大校園火車站前的民主女神像和2019年10月反抗爭女神短暫擺放在民主廣場上可算是異數。但無論如何,這些銅像和雕像全是中文大學精神的藝術表現,亦是中大最引以為傲的象徵。

孔子和孫中山和中文大學只有精神連繫,兩個民女像是藝術創作。其餘五個銅像都是和中大有親切關係。

我們可以從孔子雕像講起。1998年中大的孔子像,象徵新亞書院的立校精神。中文大學的孔子雕像與中國大陸的孔廟不一樣——絕大部份的孔廟的孔子像均為帝王將相,歷代的皇帝都給了嗣號歌頌孔子。香港雕塑家文樓為中文大學雕塑的孔子像卻很平民,因為並不是強調他在中國政治歷史上的重要性,而是重視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銅像旁的竹節上刻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兩句:學習乃無止境的,而且要不斷教化世人。

南京孔廟孔子像(張燦輝攝)

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水塔下的孔子像(張燦輝攝)

這種強調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傳統便是新亞書院立校的基礎。1949年避秦南來的學者如錢穆、唐君毅和牟宗三,均以孔子作為學與做人最高的典範。從銅像座向來說,孔子像朝北,代表北望神州,冀望將來儒家人文精神可重回大陸。顯然這種盼望到現時是落空的。奉信唯物主義無神論的共產黨當然不會接受儒家人文思想。新亞諸賢的理想至今可能已成為空言:「手空空,無一物」,「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在「新香港」專制政權統治下的大學並沒有多大意義了。

孫中山像並不容易找,這個跟孔子像一樣都是與中文大學沒有直接關係的偉人,是在逸夫書院底部草坪上,2010年由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捐贈中大。孫中山先生年青時代在香港受教育,被當時開明政府和自由社會影響,孕育革命思想並策劃起義活動。三民主義:民族、民生、民權,是民國建立的信念。可惜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似乎從來沒有在中文大學被重視,也沒有任何課程專門探討三民主義。

孫中山像(張燦輝攝)

三個雕像,三位科學家

真正說到與香港中文大學有密切關係的就是李卓敏校長的雕像,它由大陸雕刻家吳為山在2004年創造。這個像放在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庭,由陳方正先生捐贈。李校長「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創立中大精神,仍然是中大立校理念。但這只是方向性的話語,並沒有確定內容和意義。

李卓敏像(張燦輝攝)

百萬大道的楊振寧像由吳為山雕塑和捐贈,楊先生2007年為自己的雕像揭幕。作為諾貝爾獎得主,這也是為他設立雕像的原因。高錕乃第二位中文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為香港中文大學帶來的貢獻極大。這個雕像表達了高錕先生的謙虛。

楊振寧像(張燦輝攝)

高錕像(張燦輝攝)

李卓敏作為中大第一任校長,對中大貢獻不需多言。高錕校長對發展中大成為國際研究型大學至其重要,但高先生的光纖研究成就是他到中大前已完成和被肯定。楊振寧是在美國大學退休後才到中大,他的物理學研究不在中大進行。這三個銅像是大陸雕刻家吳為山所創造,三個銅像都是個人捐贈而來。餘下兩個銅像則是全世界校友捐助成立的。

唐君毅先生雕像

2009年是唐君毅先生百歲冥壽辰和中大哲學系成立一甲子。(註一)唐先生是哲學系創系主任。這銅像是為紀念這兩件事而建造。

當時筆者是哲學系系主任,和幾位同事朋友商量有什麼方法對唐先生表達敬意,那就是趁這個機會設立唐先生像。唐先生的雕像放在孔子之下,使孔子望着唐先生。像的造型根據唐先生的一本書的封面相片,和梁啟超的詩句「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引發而成。只憑一張相片,懇請香港雕刻名家朱達誠先生造像。朱先生回憶説:「當我看到唐先生這幅站立的相,先生望向蒼茫大海哲思無限的神態強烈觸動了我!很快就以此為依據塑出初形,並按校友們的意見在放大塑造時,通過深鎖的眼神、緊閉的嘴角及被風吹動的衣衫,再現唐先生博大寬廣的大師胸懷⋯⋯」

故此唐先生銅像繞着雙手,嚴肅的向北方外遙望,表達了唐先生一生花果飄零的心態和為中國文化憂患和衰落之情。雕像在新亞書院圖書館側,新亞水塔之下,孔子像在上,唐先生像看着學生來回圖書館和飯堂。相信唐先生也滿意我們將他放在這裡。

唐君毅書封面(作者提供)

唐君毅像(張燦輝攝)

下一篇繼續談唐君毅和勞思光銅像。

(註一)

新亞書院成立於1949年,當時只有教育及哲學系,後來中大哲學獨立成系,但根源於教育及哲學系,因此2009年也算是哲學系成立60年一甲子。

▌[鏡遊集]作者簡介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