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勢持續升溫 中新友好對港不利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新聞有數則,包括台灣總統蔡英文訪美、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去中國內地祭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習近平會晤、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紐約州刑事檢控,以及香港的遊行實施新規定,參加者須佩戴主辦方預備的識別標誌及不得蒙面。

蔡英文與馬英九

蔡英文訪美與馬英九訪內地由於同一時間發生,媒體上有不少評論把兩件事拿來比較,但若從實質影響的角度看,蔡英文訪美的政治影響遠遠大於馬英九祭祖。首先,蔡英文是現屆台灣政府領導人,馬英九則是已卸任多年的在野國民黨前領導人,兩者在台灣島內的政治影響力相距甚遠。其次,馬英九這次訪問內地的立論仍是建基於逾三十年前的兩岸談判成果,即所謂九二共識,指兩岸同屬一中。一中各自表述,在台為中華民國,在大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表述在台灣的支持已淪為極少數,在內地也甚少被提及,內地年青一輩許多根本未聽過。其三,當前主導兩岸關係走向的其實是中美冷戰關係,蔡英文訪美獲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見,屬政治高層接觸,勢必刺激北京作出強烈回應,因此受到海峽兩岸及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由於本欄發表的時間與蔡英文會見麥卡錫極為接近,而截稿時二人尚未會晤,只能從事前各方透出的政治風聲,作兩點初步的判斷,進一步的分析則要留待下周。

第一點判斷是,北京的反應可能不亞於上一次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到訪台灣,其可能採取的報復措施,包括以軍機及軍艦繞台呈圍堵姿態,也包括以軍機穿越台灣領空以示有能力武力統一;另一選項是《明報》一則報道提及的、以「電子戰」癱瘓台灣某個軍事目標。佩洛西與總統拜登同屬民主黨,她打破傳統禁忌以議長身分親身到台灣,政治震撼力巨大,但畢竟是白宮挾台制華政策的延伸,但麥卡錫是共和黨人,其以議長身分接待過境美國訪問的蔡英文,表面上不及佩洛西親自去台灣那麼富象徵意義,但會晤傳達了提升美台關係已變成美國兩黨共識,這一點對北京的刺激恐怕更勝於佩洛西的突擊出訪。

另一點判斷是,不論北京反應措施如何強烈,現階段中美之間還不會爆發軍事衝突。台灣問題的熱度雖在上升,但仍未達到熱戰的臨界點,主要理由有兩個,其一是北京尚在備戰階段,現時國策焦點是走出新冠疫情及西方圍堵造成的困局,恢復經濟增長動力;其二是來年便是美國總統換屆之年,共和黨熱門人選、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對軍援烏克蘭相當冷淡,對派兵捍衛台灣也很有保留,反映共和黨若入主白宮,在出兵海外問題上或許有別於拜登。北京如果部署攻台,等到大選之後可能遇上黃金機會,因此美國軍方將領也認為,台海戰事最早可能在2025年發生。

習近平與李顯龍會晤

習近平與李顯龍會晤一事,對外界傳出了多個重要信息,其一是中國官媒報道此事時,主要強調李顯龍在會晤中反對在國際事務中「非黑即白,選邊站隊」。這個信息的解讀有兩方面,對新加坡一方來說,雖然軍事保護上長期倚賴美國,但中國是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新加坡也是中國最大的外國投資方。新加坡當然希望「食兩邊茶禮」,既維持美國軍事保護,又大做中國生意,肯定不希望被迫選邊站。

對中國這一方來說,突顯新加坡這個想兼顧中美兩方的取態,是向亞洲地區的美國盟友傳出信息,不需要也不應該為了迎合美國的圍堵遏制中國策略,而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假如其他亞洲國家都能學效新加坡,就等於在中美角力中處於中立,不會成為美方打壓中國的棋子,這對於突破西方的圍堵甚為重要,所以習近平不惜親自出馬,對李顯龍禮遇有加。

中國重視新加坡的外交示範作用,積極提升與新加坡的經貿合作,對香港會有一個間接的影響,就是加速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被新加坡取代。近年由於香港政治環境變差,不少外資金融機構已陸續把資金和運作搬往新加坡,新加坡金融業在外匯、債券、財富管理等領域,其實有不少業務已超越了香港。唯一不及香港的,只有股票市場這一塊,這是由於香港有大批中國企業源源不絕來申請上市。但隨著北京對香港落實全面管治權,中國內地企業即使成功在香港上市,也不等如進入了國際資本市場,企業運作與資金調度仍處處受制於北京的長臂監管,反而去新加坡上市才是真正國際化,又沒有赴美國上市那種政治風險,假如中新關係持續友好,相信會有更多中國企業樂意去新加坡,客觀影響就是鞏固了新加坡作為亞洲首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特朗普被檢控

特朗普被檢控一事,相信還會有許多後續發展。紐約州的檢察官團隊,應該不會只是針對支付掩口費予豔星一事,便破天荒控告前任總統,冒險觸發共和黨支持者大規模抗議,甚至在全國各地引發暴力衝突。特朗普被刑事調查,更嚴重的指控是要求喬治亞州官員製造選票推翻拜登勝選結果,煽動支持者圍攻國會大樓,以及私下儲存和銷毀國家機密檔案。

這些指控遠比虛報豔星掩口費為一般商業法律開支嚴重,掩口費檢控相信只是測試反應的頭炮,由於有大陪審團審核初步證據後為檢控背書,向來強調法律與治安的美國民眾很難全盤否定檢控。而當特朗普面對的檢控增加,共和黨不論如何批評檢控,客觀而言都必須考慮放棄特朗普,不可能支持他勝出黨內初選成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也知道形勢不妙,他的對策是與時間競賽,爭取發動民眾支持,令共和黨不敢與他切割,這件事表面看是紐約州檢察官與前總統的法律之戰,實際上是特朗普與共和黨內競爭對手的選舉之戰。

香港遊行新規定

在香港方面,獲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的遊行陸續出現,主辦方都是與政府關係友好的團體,遊行主題也不涉政治敏感議題。警方仍舊如臨大敵,嚴格要求主辦方執行特製身分識別標記規定,阻止一般民眾臨時加入,又要求戴口罩的參加者除下口罩,否則不得遊行。當有輿論批評強逼佩戴名牌手法近似納粹德國控制猶太人做法,保安局長鄧炳強反應強烈,指這種批評煽動對政府仇恨、違反國安法云云。警方和保安局的反應,顯示他們正在努力營造一種新的遊行制度,這個新制度的安全系數極高,參加者受到嚴格管控,既要出發前獲主辦方發的身分標記,遊行途中又要保持面容公開,其目的相信是要阻止反政府示威出現,使之常態化。

其實,在2019年6月兩次大遊行沒有成果後,民眾對遊行已感到心淡,加上2020年國安法實施,不斷有異見人士被抓捕檢控,反對政府的民眾已經不再相信遊行示威有作用,對於以遊行來促使政府改變施政,已經不抱期望,遊行只剩下宣洩不滿、令政府丟臉的價值。當政府管制遊行嚴厲時,民眾的反應很自然會轉向以其他較安全手法來宣洩不滿,例如網上散發批評。

但隨著時日過去,遊行管制不可能長期繃緊,總會有放鬆的時候,具創意的示威信息還是會出現,就像內地的白紙抗議那樣,或者遇上突發性事故,民眾自然而然地站上街頭,進行集體散步,也是防不勝防的。

[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 港書展下架界線欠奉書商難從|大學生「心理專家」主辦學校講座|英國成為歐洲「在家工作之都」

  • 我的工作點滴

  • 保守黨11月選黨魁|列斯暴動縱火燒巴士警拘20人|蘇格蘭或再出現垃圾滿街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