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卵擊石的布狄卡

大笨鐘總有其魔力,每次途經西敏寺站(Westminster),都會看到滿臉笑容的遊客用不同角度跟它合照 —— 這就是軟實力。

而在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旁,由藝術家托馬斯·索尼克羅夫特(Thomas Thornycroft)創作的Boadicea and her Daughters 的青銅雕像,則好像就被冷落了。它在紀念品攤檔側邊,顯得有些孤清。不過,這位凱爾特(Celtic)女王布狄卡與其女兒仍是騎著其戰馬車、手執長矛,堅定地望著前方。

這女英雄是誰?

串流平台Netflix最近將2023年的電影《Boudica : Queen of War》上架,就是一個認識這位女英雄的入門之選。電影頗暴力,但那年代就是如此吧。路易士老師其實也是在講授羅馬入侵英國時才留意到這位女英雄,對於港人來說,屬「凱爾特伊西尼部族」(Celtic Iceni tribe)的布狄卡實在是有點陌生吧。

龐大的起義軍

布狄卡約活躍於西元30年至61年,其實我們對當時發生什麼事並沒有太多資料參詳,主要依據是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的著作《阿古利可拉傳》(Agricola)和《羅馬編年史》(Annals)的記載。文化上,羅馬比不列顛這些部落較先進,他們能書寫、能寫史,但也當然帶著他們的偏見。

據說,布狄卡有及腰的紅色頭髮,是伊西尼(Iceni)部族的女王。在電影,我們看到她跟丈夫普拉蘇塔古斯(Prasutagus)非常恩愛,常常親嘴。但丈夫去世後,當時暴君尼祿(Nero)統治的羅馬帝國就欺負他們這個沒有了男領導的部族,還說布狄卡作為女性,不可能做領袖,由她承繼丈夫權力是侮辱羅馬云云。口說不止,還要剝奪他們的土地和財產。布狄卡被毒打,深愛的女兒們慘遭凌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布狄卡本身得到各族的擁戴,於是她領導伊西尼人和其他部族發動了一場對羅馬的反叛。公元60年或61年,她帶領一支龐大的起義軍攻擊羅馬在不列顛的殖民地,包括聖奧爾本斯(St. Albans)、 科爾切斯特(Colchester)和倫敦(London)。

雖然布狄卡的名字 中「Bouda」是指勝利,但最終仍是在惠特靈大道戰役(Battle of Watling Street)中被打敗。人數上,布狄卡的軍隊其實有壓倒性優勢,但面對羅馬軍隊的精良裝備、專業訓練和高度紀律,他們其實只是烏合之眾。在戰場上,他們還是用「靠嚇」的方法,把自己塗上藍色(藍精靈?),讓自己看起來更嚇人,但身經百戰的羅馬士兵又豈會畏懼?

獨立勇敢的女領袖

打了敗仗,但布狄卡沒有被俘,也沒有被殺,但她大有可能在戰敗後自盡。這也是最後一次不列顛人對羅馬作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抵抗,羅馬繼而在英國展開了三百五十年的統治。

塔西佗在其著作中將布狄卡描繪為一位勇敢而堅定的女性領袖,也是一個對抗外來者的故事,正好用作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興起時,英國人的國族身份認同。不過,布狄卡肯定沒有現代「英國」這觀念。

當維多利亞時代英格蘭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托馬斯·索尼克羅夫特,於1856年開始製作Boadicea and her Daughters 的雕塑時,維多利亞女王與王夫阿爾伯特王子均密切留意著。布狄卡的雕像據說略帶年輕女王的模樣。作為英國國族(Nation)的首位母親,布狄卡身上帶著女性、獨立和勇敢的元素,正好由維多利亞女王繼承著。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