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衝突威脅歐美 德國示好測試北京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伊朗藉無人機及導彈向以色列國境發動遙距空襲,報復以色列轟炸敍利亞的伊朗大使館,令中東局勢迅速升溫;另一則是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試圖說服北京抑制電動車出口,避免歐盟報復,對華大增關稅。
以伊衝突
以伊衝突升級,源於以巴衝突惡化。以色列不顧國際停火呼籲,無視加沙巴人死亡數字飈升(已突破三萬之數,數十倍於哈馬斯恐襲造成以國平民死亡),以軍持續的軍事行動,以及對救援人員與物資進入加沙的諸般留難,令加沙地區的人道災難無法紓緩。
同情巴人的中東國家怒火中燒,獲這些國家支持的地區武裝組織蠢蠢欲動,其中以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最為活躍,導致以色列把圍剿哈馬斯的行動擴大至包括周邊支援勢力,因而發生了空襲伊朗駐敍利亞使館,造成多人傷亡,促使伊朗採取破天荒措施,直接攻擊以色列國土。這種「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互相報復,隨時觸發大規模全面戰爭,甚至引發另一次世界大戰。
然而,正正由於後果極其嚴重,以色列和伊朗都不敢造次,伊朗的空襲在事前發了警告,無人機和導彈長程飛行,以色列及盟友有充足時間全面攔截,美國總統亦在空襲後即時致電以色列總理,阻止以色列用軍事行動來報復,炸館風波最終沒有釀成軒然大波。儘管如此,這次以伊衝突對國際局勢的後續發展,仍有舉足輕重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扼要闡述如下:
(一)美國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在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動了攻佔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兩場戰爭,以強悍的軍事實力直接介入中東地區。但這一波歷時十多年的軍事佔領,並沒有為中東地區帶來持久和平和經濟發展,與美國二戰後佔領德國和日本的影響截然不同,反而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就是進駐士兵敵不過當地游擊隊持續滋擾,死傷增加導致國內反戰情緖高漲。華府被迫倉卒撤軍,阿富汗重新落入塔利班之手,伊拉克也成了深受伊朗影響的反美基地,餘波所及,敍利亞、黎巴嫩、也門等也亂作一團,持續的內戰造成大批難民湧入歐盟,衝擊歐盟多國政局。
如今,就連以色列這個向來服從華府指揮的忠實盟友,也對白宮陽奉陰違,令美國無法迅速解決加沙危機,刺激國內同情巴人族裔,令拜登流失選票,最終美國要讓軍隊直接介入,協助以色列攔截伊朗空襲,才能換取以色列不用導彈反擊伊朗,整個過程處處反映華府的局限,對中東地區顯得有心無力。
(二)地區衝突正從過去的代理人戰爭模式,逐步走向大國軍事對壘,戰爭風險大幅提升。回顧近年敍利亞、黎巴嫩、也門等地方的動盪衝突,主要展現形式是代理人戰爭,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大國躲在背後,向當地武裝力量提供資金和武器,鼓勵他們發動內戰奪取政權,或者分裂國土各據一方。哈馬斯、胡塞武裝等等,本質上都是代理人。
然而,在美國淡出中東遺下權力真空後,代理人之間的爭奪逐漸失控,牽扯背後大國直接介入,尤其在俄羅斯發動侵佔烏克蘭戰爭後,美國和北約盟友遭不斷惡化的烏克蘭局勢扯著後腿,已無法兼顧中東亂局。單是紅海貨運遭游擊破壞也無法杜絕,令全球航運成本大漲,假如像以伊衝突這種強國直接對抗繼續出現,牽涉多國的大規模戰爭恐怕難以避免,直至產生地區霸主重塑秩序,或者區內強國軍事競賽後達致恐怖平衡。
(三)歐洲重新武裝起來,減少倚賴美國軍事保護。直接導致歐洲多國醞釀增加軍費擴充軍備的,是烏克蘭戰爭,當戰事持續逾兩年,而且烏克蘭的形勢日漸惡化,歐洲多國都看到,假若烏克蘭戰敗,意味俄羅斯的軍事勢力可以東移,對西歐和北歐多國造成直接威脅。原本中立的北歐國家已率先加入北約,戰後的烏克蘭也必然仰賴北約軍事保護,倚靠歐盟援助重建。
但北約的領頭人美國正「後欄失火」,國內左右決裂嚴重,特朗普尚未二度上台,已成功藉國會力量,阻撓拜登撥款予烏克蘭,最近北約諸國舉行峰會,核心議題就是合力出資一千億美元,作為未來五年援助烏克蘭的經費,確保特朗普上台這筆錢也不受影響。而美國國務卿也公開表示,烏克蘭必將成為北約一員,英國廣播公司也推出深度報道,指烏克蘭戰敗可能就在今年內實現,這局面正在改變歐洲多國的取態。
較早時,俄羅斯披露截取德國高層通訊,指責德國秘密部署派兵去烏克蘭。這一連串的事情,讓外界看到歐洲的防務重心,正逐漸從大西洋西岸回歸東岸,歐洲諸國,尤其德國、法國和英國,需要在北約軍事同盟內擔起更大角色。如今,中東局勢持續不穩,首當其衝的也是歐盟,尤其鄰近中東的南歐國家,歐盟議會近日已通過法案,強制各國公平分擔應對難民潮的成本,下一步就是協力加強邊境防禦,以及營運難民臨時收容與甄別設施。歐盟如果成功統合,在地區安全事務上就有可能扮演更吃重角色,包括介入調停中東地區內的勢力衝突,從源頭上截停難民潮。
以伊衝突雖然與中國沒有直接關係,但西方媒體的報道仍然把中國扯上,因為伊朗發動的遙距空襲,主要武器是自殺式無人機,華爾街日報指伊朗的無人機生産線,相當倚賴中國的供應鏈。這角度近似近日西方媒體報道烏克蘭戰爭時,多次指出俄羅斯軍事行動所需的科技補給,高度倚賴中國供應的軍民兩用物資。由此可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國際大事上脫不了關係,當西方與中國關係緊張,而中國又堅定不移地當俄羅斯、伊朗及北韓的可靠盟友,便很容易捲入國際風波。
朔爾茨訪問中國
德國總理訪華一事,核心議題是新能源產品引發的中歐經貿衝突,這事情的背景在上一期已作了詳盡分析,也指出了北京希望拉攏法國和德國來分化歐盟,使歐盟無法採取強力關稅打遏中國新能源產品。
德國總理訪華期間,預計會向北京提出非常具體的行動建議,抑制中國電動車搶佔歐洲市場,令歐盟暫時押後懲罰性關稅。北京如何回應這套建議,將會決定下半年歐盟對華的反傾銷策略。
從德國自身的利益出發,當然希望北京作出讓步,主動減少對歐出口電動車數目,換取歐盟暫緩加徵關稅,這樣德國作為汽車大國,便可以保住傳統汽車在中國的龐大市場,以及有更多時間和更大空間發展新能源汽車,與中國及美國競爭。這個如意算盤能否打響,取決於北京對局勢的衡量,相信很快便見端倪。
( 圖 : Thijs ter Haar,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