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股市同步不同體 政府干預習非難成是
過去一周,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較矚目的政經要聞,主要關乎政府如何應對經濟危機。內地積極運用「舉國體制」,由中央部委引導投資銀行、證券商及保險公司,把資金集中引向政府定為優先的半導體、生物科技、電動車等行業,而香港特區則積極搞晚間墟市,刺激民眾消費。
《金融時報》於上周五(9月22日)發表一長篇文章 (註一),題為「習近平怎樣控制中國股市」,指截至9月20日,吉林省中研高分子材料股份公司(Jilin Joinature Polymer)於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今年初到現在已有20家公司在中國本地股票市場上市,合共集資逾400億(按美元計算),比美國證券市場今年的新上市集資額(180億美元)高出一倍以上,佔全球股市今年集資額接近一半。不過,這一波新股上市熱潮並非由於股票市場壯旺,吸引企業蜂湧而來,中國股市於2022年下跌近兩成(滬深300指數),2023年迄今再跌了14%,表現遠遜於其他主要市場如美國、日本。在如此惡劣市況下仍有大批新股爭先恐後地上市,主要出於中央政府積極推動引導。
習年代的「舉國體制」
該文章指出,中國政府已放棄舊日應對疲弱經濟的標準對策,舊對策是鼓勵房地產市場發展及大事投資於基礎建設,如今在習近平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新政策是集中全國力量發展那些屬於戰略優先的領域,以鞏固中共對社會的控制、促進國家安全及盡快實現科技自給自足,不被歐美國家「卡脖子」。這新政策與毛澤東時代的「舉國體制」不同,毛的年代中國政府仿效蘇聯,實行中央計劃經濟,包攬一切生産活動,廢除股票市場,如今習年代的「舉國體制」則是積極利用市場經濟,包括股票市場,把全國資金引向那些政府定為戰略性的行業及企業,具體措施包括指導國營投行那些企業可保薦包銷(如高科技類),那些不須考慮(如餐飲業等民生消費類),以及指導各大型證券商買入那些企業股份作中長線投資,甚至包括降低若干行業股票的風險評級,以鼓勵保險公司投資於這些證券。
該文章引述多位財金界人士分析這項新對策。有人認為若政府保持方向一貫,取態務實,新政策可讓外界知道,那些領域和行業受到政府鼓勵支持,從而作出自己的投資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的著眼點是科技突破與國力提升,並非投資者關注的企業盈利與派息,目標大不相同。這樣操控市場可否持續發展實在大有疑問,也容易衍生決策者貪腐錯判、錯判後無法及時糾正、內幕交易泛濫等弊端。而且,就算新政策成功,對於振興國民經濟作用也很有限,因為高科技行業招聘的僱員數目不多,刺激民眾消費成效不大,不似舊政策下推動房市基建及民生消費那樣立竿見影。最後,假如內地股市像去年及今年那樣持續下跌,看不見升市前景,則不論政策如何引導,一般投資者都不會願意入市,入了市的外資也會撤出市場,最後只剩下國營金融企業在那裡。
《金融時報》這篇文章,有助外界理解北京近月連串經濟措施,例如為何不像過去應對經濟危機那樣動用公帑救市,沒有像2009年應對雷曼事件觸發全球金融危機迅速推出四萬億基建救市方案;對房地產行業崩潰也沒有大力挽救,只推有限度措施確保開發商完成工程交樓;在鼓勵民營企業發展之際,也沒有推翻前年對教育補習行業、電子遊戲行業、網上購物行業的嚴苛管制。這些做或不做的政策選擇,都與中共中央在習近平戰略思想指導下的策略判斷有關,即某些行業(娛樂類、消費類)對實現國家戰略沒有價值,可以不予支持甚至大力管制,某些行業(芯片、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生物科技等)則屬於戰略行業,必須大力支持並製造成功案例。
戰備驅動型經濟模式
港大經濟學者陳志武在近月的公開演講及媒體訪問中(註二),也提及類似分析,他形容中國今天的經濟政策,是「戰備驅動型經濟模式」,以四面樹敵的緊張感加固權力,以「戰時狀態」、「備戰備荒」、「舉國動員」的非常狀態,駕空一切正常的秩序規則,來集中資源去攻堅領導人認為的難題。在這模式下,成為投資和發展重點的領域包括:軍事工業、「卡脖子」科技(芯片)、糧食安全(退林還耕)、供銷社、大食堂、低端消費等;受到不利影響要說再見的領域包括:高端消費、「大城市」發展、個人致富等。
西方國家和媒體普遍注意到,中國正在積極備戰,不少媒體提出的分析是,習近平無力挽救疲弱的國民經濟,以備戰來煽動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國民注意力。不過,本月中有專研中國問題學者(Taylor Fravel )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上發表分析文章(註三),指中共自立國以來經歷多次內部政經危機,但從沒有因此發動對外軍事行動,因為中國是專制社會,領導人根本毋須轉移民眾注意力。假如這個分析是對的,衡量北京積極備戰的政經原因與影響,就需要更立體更深度的分析,《金融時報》的長文及陳志武的分析,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缺。
香港的經濟運作模式與內地不同,無法使用「舉國體制」引導金融機構投資,但香港的金融市場仍然會間接受到影響。內地積極篩選上市公司,意味只有符合中央戰略設定的企業才獲批上市,這會局限了能夠來港上市的企業數目及種類,國際投資者如果不喜歡這些北京挑選的企業,就會減少投資及降低中企在主要指數上的權重,這些決定對香港資本市場會有深遠影響。由於沒有國家隊響應中央呼籲一致行動,香港市場會較容易出現對中央精選企業不滿的聲音,沽壓會較大,甚至要內地金融機構出手在港接貨,才能保持兩地股價大致同步,香港作為內地企業主要集資渠道及股份買賣窗口的地位與功能,將無可避免逐步減弱,這是「舉國體制」全面套入內地股市後,香港因體制不同無法融合的必然結果。
註一 :
https://www.ft.com/content/f9c864c1-6cd4-405e-aa4b-d0b5e2ec6535
註二: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406-opinion-interview-economist-chenzhiwu/invite_token/mciZYQAxaF
註三: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myth-chinese-diversionary-war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our Content Goe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