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在移英港人擔心入籍規則「加辣」之際,國會議員正努力遊說政府,不要背信棄義。今集《Let’s Talk》邀請其中一位爭取維持BNO簽證5+1的國會議員James Naish,在國會辯論後再深度剖析。🇭🇰 為何移英港人與其他移民有所不同🇭🇰 點樣形容香港人?移英港人有沒有甚麼好難搞?🇭🇰「搬龍門」對英國和香港人都不是好事🇭🇰...
收看節目 自從英國政府開放BN(O)簽證計劃以來,不少香港年輕人、家庭以至退休人士陸續移居英國定居。隨著時間過去,港人漸漸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節奏,無論是語言、社區還是日常起居都變得駕輕就熟。不過,當我們學會如何在異地生活,是否也同樣了解在這裡「離開」的安排呢? 今年暑假,一群移英長者來到倫敦郊區,並非為了敘舊或旅行,而是走訪當地的墳場,親身了解英國有關「身後事」的資訊。他們學習的課題包括:如何簽署生前文件?萬一家人離世,應聯絡哪個單位?這些原本陌生的議題,正逐步成為他們需要面對的現實。 一位團友Jack與妻子Elinor於2022年來英退休,兩人相依為命。他坦言,當初移民時並沒有深入思考「百年歸老」的問題。他說:「World as a...
收看節目 Gen03,2023年於曼城成立的香港人樂隊,六位成員本不相識,卻因音樂聚首。兩年間,他們演出不斷,並自資創作了四首原創的廣東歌。今年7月,他們舉辦首場的獨立音樂會,由租場宣傳到燈光音響全部自理,為的是共鳴與夢想,更希望的,是與隊友留下一起活過的印記。 ...
收看節目 黃雋(Jimmy)在港任職舞蹈員超過10年,疫情期間表演工作停擺之際,果斷嘗試一門全新技藝 – 空中藝術,苦練這門馬戲雜技後,Jimmy兩年前決定移民倫敦追尋馬戲夢,更成功登上英國選秀節目《全英一叮》舞台,以香港人身分向世界展示他的毅力。 「我唔想喺度等一個機會出現,我想去一個地方係已經有呢個機會」Jimmy從小喜歡表演,儘管大學畢業後在香港加入表演行業,一帆風順之際,他卻覺得難以再有突破,更一度因現實考量而計劃轉行,找一份更實際的工作。但一場疫情讓Jimmy反思自我,不甘在香港受制於世俗框架,只做「一粒棋」難被看見。年近40的他未受年齡限制,抱着「人一世物一世」的精神勇闖倫敦馬戲行業,希望在馬戲界中佔一席位,在世界舞台上獨當一面。...
收看節目 英國地區議會再注入移英港人聲音。蔡嘉源(Richard Choi)一直從事設計,2008年移居英國,十三年前開始已經在Sutton 定居。2021年英國政府推出BNO簽證後,他看見愈來愈多香港人搬到這裡居住﹐就在Facebook建立「Sutton 香港人」群組﹐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社會。他在Sutton Central...
收看節目 今集《Let’s Talk》訪問了麥道國(Blair McDougall),英國工黨國會議員及英國國會跨黨派香港小組和維吾爾小組主席。麥道國在英國國會提出 《黎智英法案》(領事援助(記者)法案),倡議為英國記者提供領事協助,並設立特使協助那些在海外遭不公正拘留的英國公民。...
收看節目 移民是一場重大的生活變遷,對婚姻關係亦帶來不少挑戰。無論是退休夫婦需要適應相處模式的改變,還是初為父母的伴侶面對產後抑鬱的困擾,這些變化都可能對婚姻帶來衝擊。《邊講BeanTalk》邀請 Collaborative Hong Kong Women...
收看節目 英削海外援助以增軍費 英國首相施紀賢在訪美前宣布,2027年起每年增加軍費134億英鎊,目標將軍費提升至GDP的2.5%,最終達3%,但仍低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建議的5%。去年軍費支出為539億英鎊,新增軍費將削減海外援助填補,從GDP的0.5%降至0.3%。其中近三成用於處理國內難民申請,影響對外援助,盧旺達首當其衝,因被指支持剛果內亂,英國暫停對其援助。此前,英國曾計劃遣送難民至盧旺達,未果但已支付3億英鎊。 拒加「後門」蘋果撤加密服務 蘋果宣布終止在英國提供「進階資料防護」(ADP)功能,因拒絕政府要求設置「後門」進入雲端資料。蘋果強調,ADP...
2025年2月5日,英國保守黨黨魁栢丹娜提出改變英國移民制度。按建議,入籍英國的居住年期要求會由現時的6年延長至15年。相關報道一出來,移英港人社群隨即陷入恐慌,不少港人擔心無論是時程或開支都會大失預算。兩日過後,保守黨澄清建議不適用於以BNO簽證,移英港人社群才略微緩解過來。 話雖如此,在這僅僅兩天的恐慌當中,也側面反映出移英港人社群的一些現象。許多對保守黨建議和相關情勢的解讀,似乎顯視一些移英港人對英國政制和政治並不完全理解。在這前提下,日後類似的恐慌或各種謠言引發的不安只怕還會繼續出現,亦不利於移英港人在英國社會中的融合。 首先說明,這場恐慌的出現,保守黨自己應該要負上一定責任。平常新聞教學,總會跟學生說不要看二手(英文傳媒)、三手(中文傳媒翻譯英文傳媒)甚至第四手的消息(港人網紅解讀中文傳媒所翻譯的英文傳媒),應找回消息最初的來源。然而這招在這次卻不太管用。執筆之時(台灣時間8日中午,英國時間為凌晨),在保守黨官方網站列明於6日發出的黨魁演說當中,可以讀到「這些變更將不適用於烏克蘭計劃和來自香港的英國國民(海外)人士」的保證。但再查證之下,這句說話原來是後來加上去的。相同題目的演說,在保守黨各地分部的網站並沒這句保證。 按互聯網檔案館的存取紀錄,這句保證應該是在演說於6日發表後,到7日晚上之前的某個時間,在中央黨部的網站補回去的。換言之,保守黨很可能自己一開始也沒有想到要說明持BNO簽證的港人會否受到影響,群情洶湧下才補回澄清。 移英港人之間的討論 疑問爆發了,再看移英港人之間的討論,發現有些觀點不單止無助釐清事實,甚至可能會加強誤解。 例如我讀到一些移英港人怒斥建議破壞了合理期望,如果落實的話會去尋求司法覆核,還很有信心法庭會推翻決定,港人不會受影響。沒錯,英國的法庭會審理移民案件,也會推翻政府部門的決定,不少港人也是基於對這些司法程序的信心而選擇英國作為他們的目的地。不過這信任不應無限擴充。英國沒有成文憲法,不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而是採用議會主權制(又稱議會至上制):國會擁有絕對權力,修改或廢除以前通過的任何法例均不受成文法或判例約束。如果法庭判國會違法,那很簡單,國會另立新法然後叫法庭按新法來判決。議會主權到底可以有多大,在早前的「盧旺達案」已引起很多爭議,此案正正也和移民制度相關。當時支持保守黨的評論人,如果現在又說法庭可以擋住,恐怕已有點自相矛盾。...
收看節目 曾在香港任職社工32年的John 劉遠章,在英國展開新的藝術之路。他說:「雖然會掛念香港,但在英國安身立命,努力做一個善良的人。」 研究藝術歷史的他深深被歐洲藝術中的光、影和顏色運用所吸引,亦解開他一直以來的疑問:原來歐洲的陽光照射角度跟香港的有所不同。在英國的藝術展覽,亦讓他重新體驗原來作品的故事可以從觀眾中得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