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化和自然中,黃色是一個多元而深刻的顏色,承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大自然中,黃色常與陽光、花朵與果實相聯繫,象徵著生命、活力和快樂。在許多文化中,黃色也被視為財富、繁榮和權力的象徵。例如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黃色常常與皇帝以及權力密切相關,被視為尊貴和神聖的顏色。 然而,當黃色進入現代社會的語境中,特別是在香港的雨傘革命和反送中運動中,這一顏色的意義開始轉變。雨傘革命於2014年爆發,旨在爭取更大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權利。運動中,黃色的雨傘成為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標誌,代表著對自治權的堅持和爭取自由的勇氣。這把雨傘不僅是抵擋雨水的工具,更成為了抵禦壓迫、爭取言論自由的象徵。 因此之故,黃色不僅代表著個體的抗爭,更是集體意識和共同目標的具體化。透過黃色,在這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代,代表的不僅是顏色,更是文化認同、政治抗爭與社會希望的結合,成為了香港人心中的光芒。 ...

  • 顏色不只有文化意涵,還有政治傾向。上輯談紅色,有朋友看後給我的評語:「紅色也代表鮮血和革命!」、「由於一些旗幟,對紅色總覺不寒而慄。」 是以紅色代表共產黨、中國。當然我們不願意在紅色旗幟下生活! 在我們的生活中,綠色是一個富有象徵意義的顏色,它代表著生命、成長和和諧。無論是在大自然的景觀中,還是在文化的表達中,綠色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當我們走進森林、草原或是花園,映入眼簾的往往是各種綠色的植物。樹木的葉子、草地上的小草,這些都是生生不息的證明。 綠色在政治光譜中代表和平、希望、民主和環保,看看綠黨、綠色和平,台灣民進黨和香港民主黨,全以綠色為主調。 當然,綠色在文化中,仍是悅目和諧的顏色。 ...

  • 在華人文化中,紅色象徵著喜慶和繁榮,尤其在農曆新年期間,紅色更是成為數千年來不可或缺的元素。無論是紅燈籠、對聯,還是紅包,紅色無處不在,營造出一種熱烈而吉祥的氛圍。對於華人而言,紅色不僅僅是顏色,它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和精神寄託,代表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新年的慶祝活動中,紅色的使用有其深刻的心理背景。心理學上,紅色常與激情、活力和積極的情緒聯繫在一起。一些研究表明,紅色能夠引起興奮,促進血液循環,使人感到愉悅和興奮。因此,在這個充滿希望和祝福的節日裡,紅色能夠有效地提升人們的心情,創造出一種社交的快樂感。紅色的熱情也表現了對家庭團聚的期待和對祖先的敬仰,恍若穿越時空的連結。 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紅色的意義也呈現出不同的側面。在西方語境裡,紅色常常與愛情、浪漫和欲望相關。然而,在某些場合,紅色也可能代表著危險和警告,給人一種兩極化的感受。這樣的文化差異反映了不同社會對於情感和美學的理解,也顯示出文化背景如何影響人們對顏色的解讀。Your Content Goes Here ...

  • 去年我在日本金澤西田幾多郎紀念哲學館展覽的主題是《大地之相》,是我在民航客機三萬呎高空拍攝大地的相片。成功的關鍵在於我選擇了合適的座位,通常我會選擇靠近機尾的窗口,這樣能更好地俯瞰大地。 然而,並不是每次乘坐飛機我都能選擇到理想的拍攝位置。即使是窗口位,若坐在機翼旁,往往無法看到下面的景象。但從幾萬呎高空俯瞰雲層,欣賞機翼與天空的變化,以及不同時刻的雲彩、月色和陽光,也是一種獨特的美感。 第十張是我2020年7月18日最後一次離開香港往倫敦途中拍攝,之前從未有見過如此景象!之後也沒有。這張相片承載著我對那個獨特時刻的懷念和悲傷心情。 ...

  • 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街燈如同一位靜默的守護者,默默地照亮著晚上的道路,為行人指引方向。當夕陽西下,柔和的光芒漸漸取代了白晝的喧囂,街燈的光影開始舞動,為城市的環境增添了一份獨特的美學。 街燈的設計各異,古典的鐵藝燈桿、現代的簡約風格,甚至是具有藝術氣息的創意燈具,都在不同城市的街道上展現著各自的魅力。它們不僅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在城市中注入了生命與情感的元素。當夜幕降臨,這些街燈猶如繁星般點綴著城市的天際,帶來了一種溫暖而安心的感覺。 在鋪滿石板的街道上,街燈的光線投射出斑駁的影子,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行人漫步於其中,仿佛置身於一幅動人的畫作,周遭的環境因這微弱的光芒而變得更加柔和。此外,街燈與環境的美學並不僅限於光與影的交錯,它們還承載著城市的文化與歷史。每一盞街燈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故事,或是城市的發展,或是某位藝術家的創作,甚至是人們對生活的熱愛。當我們在夜晚的街道上漫遊時,這些街燈便成了我們與過去對話的橋樑。 這輯是歐洲不同城市街燈的相片。 ...

  • 我不是觀鳥愛好者,所以不懂得所拍攝雀鳥的品種。上一輯拍花,今集應該是雀鳥吧!和花影一樣,我將彩色世界轉成黑白,雀鳥不是在自然環境出現,而是明暗、對比、靜和動的雀鳥姿態。這也是另一種觀鳥方式吧。 ...

  • 黑白的世界是一個簡約而深邃的空間。在這裡,色彩被抽離,取而代之的是形狀、線條和紋理的對話。黑色象徵著深邃、神秘和無限的可能,而白色則代表著純淨、明亮和生命的開始,還有黑白中間的灰度,呈現一種模糊的景象。 黑白花相的抽離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生活中的一切。當我們不再依賴顏色來判斷事物時,便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輪廓和內涵。黑白的花,不是現實世界的植物,而是攝相的相片,是將花之現象,轉化成「相」。 ...

  • 一生到過西藏一次,也是20年前了。當時已知道西藏和華夏文化根本不同,所謂西藏是中國一部分全是霸權主義的論述。親身到當地旅遊便知道無論是宗教、語言、食物、或建築完全與中土文化無關。那次旅遊是特別體驗,和世界其他地方絕對不同。 在這輯相片不需要談政治問題,只想顯示我對西藏人民的各種面相,對布達拉宮前羣眾和西藏喇嘛特別有感覺。這些當然是多年前的相片,是我歷史一部分而已,因為我相信此生再不會踏足中國境內,更遑論西藏。 ...

  • 去年相印集刊出兩輯人間世眾生相。現覺得意猶未盡,繼續和大家分享這些人物相片。 山河大地,儘管是多年前拍攝,現在仍可回到同樣地方觀看,可能改變不大;當然,滄海桑田,變化無常,但理論上仍可重回舊地;城市也一樣,20年前或今天旅遊羅馬或威尼斯,聖彼得大教堂或聖馬可大教堂不會有太大改變。 對比來說,人物攝相完全不一樣。每一次拍攝都是即時性的,不會重複的。尤其是在這輯相片的人物,是我過去在不同地方拍攝,我和他們的相遇絕對是偶然,我們互不相識,那一次的碰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他們也許不知道我在那當下拍攝。透過攝相,我和他們在那一瞬間連繫在一起,之後沒有可能再見面。他們生命的故事,我不可能也不會知道,甚至現在是否仍然生存,我也不知道。 但他們被我拍攝成為相片卻是永恆,永遠存在我的檔案裏。「瞬間永恆」便是攝相的本質。 ...

  • 日本妹島和世於2010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兹克獎,為日本第一位受獎的女性建築師,她的作品之前在《相印集》也介紹過。今年我重回金澤再到這座妹島和世的 21 世紀美術館,有另一種感覺。 她以一個海島型的概念來設計這座美術館,利用圓型將不同的展區集中在內部,而且最外圍並非實牆,而是透明的玻璃落地窗,讓此美術館猶如透明飄浮的大扁圓島一般,從外面環境也能對美術館內部的活動一目了然。安藤忠雄以清水混凝土為主要建築材料設計,以光投射入虛與實的空間。但妹島和世以玻璃隔離內與外,整個美術館從內到外都是通透,自然陽光直接進入美術館內,呈現不同的明與暗空間。 本輯的黑白相片相信能顯示出光與影的關係。 21世紀美術館是對平民大眾是開放的,每期展覽也不一定由著名藝術家為主導,公開接受不同級別的藝術家申請展覽,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而是與民同樂的美術館。是以參觀民眾極多。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