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一大特徵,就是經常把「年紀大」掛在嘴邊,當成萬能之辭。 有人跟我分享不能去西藏的原因。其中一個常見的所謂「障礙」,就是年紀。樣本大概如下:「我都好想去西藏,可惜我後生時無機會去,現在年紀大了,想去也不能去了。」也聽過有人說羨慕他人可到尼泊爾高原徒步行山,心動為何不行動?原來也是因為「年事已高」。 初次聽到,以為對方有何隱疾,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通通不是,只以年長自託,一味嗟嘆悔不早行。年齡當然與身體機能息息相關,卻也非唯一關鍵因素。高原徒行,常見長者,絕非罕見,步履與後生無異,有研究更指出老年人在高原,適應不遜年青人(註)。 有次住在多人間,一房約十五人,有一人鼾聲有如雷電,鄰床能感其震動,姑且稱之鼾公。當時因場地所限,不得換床,眾人只好忍耐。後有善意者勸鼾公就診,憂其有睡眠窒息,鼾公卻答:「你們年紀大點就會明白。」他似乎認為鼻鼾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年紀。 最佳出行時機 並非說年齡沒有絲毫關係,談及老齡影響肌肉張力,加上身體發胖,確有增加鼻鼾機會,但打得地動山搖,大概不只純粹跟年齡有關。忽略諸多因素,一味以「年老」作託辭,似是把無情歲月當成自尊之盾。 年紀也許會影響機能,然而若真的想出行,平日有正常運動鍛煉,加上長者可花錢財較多,多請挑夫或導遊,食住行條件較佳,年齡非但不是旅遊障礙,反更是優勢。...
Hand in hand, a group of legislators...
藍天、藍海、藍色的地球。藍是三原色之一。 藍色常與穩定、平靜和和平相關,這源於自然界中藍色的元素,例如平靜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人類因此容易將藍色與安穩聯繫起來。在心理學上,藍色也被認為能帶來冷靜、減少壓力,是一種「冷色調」。 政治上,藍色似乎與保守等同。台灣國民黨是藍營,在香港,藍是黃的對面,代表建制和親共。 藍色作為一種基調鮮明的色彩,在文化和政治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它既可以傳遞和平、高貴、理性和穩定,也可以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中塑造保守、自由或國際主義的形象。 ...
今年第一份通脹成績單,英美1月通脹按年升幅重上3%,明顯高於市場預期。美聯儲已表明不急於減息。不過,英倫銀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認為通脹回升只是暫時現象。隨著服務通脹及工資升幅放緩,通脹率會放緩,英倫銀行仍將持續減息。 由於機票價格比預期跌幅少、教育費用及食品價格上升,英國1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3%,較去年12月的2.5%上升了半個百分點,高出市場預期20基點(100基點等於一個百分點),亦高於英倫銀行的預測(今年首季通賬2.8%)。 其中,食品價格由於肉類(按年升2.3%)、牛奶/雞蛋/芝士(2.2%)、麵包和穀物(2.3%)、水果(3.5%)、糖(8.1%)、咖啡及茶(9.7%)油(10.2%)等價格上升而按年上漲3.1%。 生活成本危機 而這份成績單只是今年通脹回升的序曲 ——...
在行政及立法權被壟斷、操控下,司法機構極易受威權主義與政治干預所攻擊和影響,令司法獨立被動搖、法官被用作成為剷除政治異見的工具,最終令公眾對法庭作為履行公義的角色,逐漸失去信心。近年,國安法的定立、國安委及行政長官的決定,都對香港的司法獨立帶來極大的挑戰。面對只可由指定法官審理國安案件、法院的管轄權被限縮,以及個別法律原則在國安法下被逆轉或重新定義,香港法院一直逆來順受,沒有提出強烈異議,並強調法院不會介入政治。 在地球另一端,波蘭的法官們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們在過去數十年以不同方式進行司法抵抗,應對他們在司法領域所面對的法治威脅,並向公眾展現出維護法治與人權的決心。 1980年的司法團結運動 波蘭的司法抵抗並非只在近年興起,其歷史可追溯至1980年代。當時,波蘭仍在共產政權的高壓統治下,法官們曾以各種創新方式表達對政權壓迫的不滿。 1979年,當時波蘭共產政權指控法官雅采克‧安布羅齊亞克(Jacek Ambroziak)攜帶禁書入境,對他提出紀律處分。儘管最終雅采克法官被判無罪,此案在司法界引發反對聲浪,法官們以出席紀律聆訊表達支持,並促成全國性的法院「團結工會」運動,由司法人員組成的組織相繼成立。 這場司法人員的「團結工會」運動甚具規模,在波蘭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法院內的「團結工會」運動便擁有600名成員。參與運動的法官更不理管理層的反對,在各大法院內外,佩戴象徵國家主權與自由的白紅臂章,以表示他們的抵抗。法官們並組織全國法律論壇,推動探討司法獨立的問題,以及積極參與有關司法行政的立法倡議。他們還組織選舉,選出華沙地區法院院長。這場運動的立場與行動,為波蘭法官在日後為回應法治威脅而進行的抵抗,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精神支柱。...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達成默契,美方認同俄方主張,否定烏克蘭參與北約及取回所有被俄佔據領土、在沒有烏克蘭參與下安排美國國務卿與俄國外長自行談判烏克蘭停火事宜,並在談判前諮詢歐盟主要國家,日後是否願意派軍駐守烏克蘭。除英國表示願意出兵,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波蘭均有顧慮,令烏克蘭雪上加霜,前景坎坷,除注定喪失大面積國土,戰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重建家園將極其困難,可能再度淪為俄羅斯附庸。 特朗普主動讓步 美國作為世上軍事最強大國家,且於過去三年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及資金,並聯同北約的歐洲盟國,派出情報及軍事策略專家,協助烏克蘭對抗入侵烏土的俄羅斯,當然有資格牽頭促使俄羅斯停火。外交接觸與談判是必經之途,而誰都知道談判結果必然涉及妥協,烏克蘭肯定要放棄部分被俄羅斯佔據的國土,但只要戰後烏克蘭的國土安全獲得北約盟國保障,使俄國不敢再次侵犯,烏克蘭便可專注恢復經濟重建國家,而美歐諸國亦可在烏克蘭重建及開發天然資源上獲益,這是最符合美歐聯盟及烏克蘭自身利益的結局。然而,特朗普選擇在與俄談判之前主動讓步,宣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切實際」,這一著令整個局面徹底改變,也令歐洲的安全格局面臨嚴峻考驗。 普京揮軍入侵烏克蘭有兩大戰略目標,一是取得烏國東南大片領土,建成連通克里米亞軍港的陸地走廊,鞏固俄國對西歐的前線軍事震攝,二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令美歐的北約軍事同盟勢力東擴至接近俄國首都,這兩大目標在西方人盡皆知,因普京曾多次宣之於口。 特朗普如果要迫俄羅斯讓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以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作為要脅,逼俄羅斯交還大部分烏國領土及承諾不再侵犯烏克蘭,換取美國讓步,暫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國也承諾不在烏克蘭駐軍,除非俄國毀諾再侵烏國。這樣的外交談判結果是有可能的,因為俄國經濟已元氣大傷,軍隊也泥足深陷,只要獲得部分烏國領土及北約不派一兵一卒駐烏克蘭,已足以向國民交代。然而,特朗普選擇向俄羅斯作最大幅度讓步,而且是在外交談判展開前便主動讓步,難怪普京大喜過望,馬上安排俄羅斯外長前去沙地與美談判。 美國「封頂止蝕」 特朗普為何要送這份大禮給普京?美俄談判前夕,美國正式諮詢歐洲盟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要求歐盟主要國家回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日後會否派軍到烏克蘭協助維持和平,使停火協議持久生效。這份問卷清楚顯示,美國現政權絕對不會派軍隊去烏克蘭,參與維持停火協議,烏國領土安全是歐洲防務問題,要派軍協防只能由歐洲國家自行調派,美國不會因為北約成員身分而耗費資金協防烏克蘭。這就是美國當前的立場,所以特朗普可以毫不含糊地表態,他不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假如歐洲國家願意派軍去烏克蘭,他樂見其成,假如歐洲國家不肯派兵,那就只好讓烏克蘭自求多福。...
聖誕假期走進在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附近的聖馬田教堂(St Martin-in-the-Fields Church),感受聖誕氣氛。裏面靜靜的,有人在祈禱,也有人在睡覺,但沒人打擾,教會向弱勢開放,本該如此吧。 在教堂找到崇拜的場刊,路易士也教過宗教科(是啊,搵食艱難),知道這叫做禮儀(Liturgy)。整個崇拜有一定的程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禱文》(The Lord's Prayer),也被稱為「...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夫妻之間的相處方式,怎樣才算是健康呢?普遍都會相信,多溝通情感上完全的坦白,便是最理想的相處模式。 志明非常熱愛打遊戲機,一放工做妥家務便在房間內忘我地打機,妻子小雲一直不知怎樣處理,除了打機,志明甚麼也依她的。但當志明打遊戲機的時候,甚麼也聽不到、看不到,而且要他停下來,只會令他心情不佳。所以小雲也習慣了總有些時間,她要獨自打發時間。 小雲愈來愈覺得不妥當。為何明明已結婚了,但還像單身一樣,她說:「我看到志明打遊戲機,是一種發洩,相信他工作壓力大,但我每次請他跟我分享,他都說讓他打機便好。夫妻不是應該多溝通的嗎?」志明反問:「我甚麼也依你所說的做,為何我打遊戲機你卻容不下?你要我說我的感受,我哪有這麼多感受分享呢?」...
筆者初次獨自旅行,是在九零年代至千禧之際,當時要專程到銅鑼灣的恒隆中心買機票,還要翻查國際青年旅舍協會的手冊聯絡訂住宿,再到中環購買旅行支票;途中通訊則依賴當地網吧,但較諸早年只能倚賴跨洋書信聯繫,已是一大進步。相信不少上世紀的旅行人,都有過類似經歷。 短短二十年光景,科技徹底改變旅遊模式,從前需要東奔西跑的安排,變成彈指可成之事。然而弔詭的是,當科技令旅遊效率提升,結果不單不會減低旅遊消耗,反而引來反彈,催生更多外遊需求,推動整體旅遊行業發展。 Jevons Paradox 效能躍升導致消費(或消耗)暴增的反常現象,有個名堂,即所謂「謝雲氏悖論」(Jevons Paradox),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 再舉另一例子,筆者在九十年代露營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