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國249週年前夕,國會眾議院以218票對214票驚險通過《大美麗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特朗普陣營高調宣傳此法案為「偉大、美麗、史無前例」之作,聲稱能開啟「美國經濟新黃金時代」。然而,從財政與經濟結構角度審視,這套組合究竟能否真正帶來繁榮,還是透支未來、加劇社會撕裂,值得深思。英國近年的經驗,尤其是工黨執政一年來的福利改革困局與市場反應,更為美國提供鏡像般的前車之鑑。 短期刺激,長期風險 《大美麗法案》延續...
美國一紙停火協議突如其來,迅速為持續12日的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劃上暫時句號。美國選擇以「快刀斬亂麻」式外交主導停火,既為市場注入安定劑,亦符合華府一貫戰略考量——伊拉克戰爭的教訓早已揭示,曠日持久的地面戰不僅損兵折將,更導致軍費爆炸式膨脹。美國國防預算已連年突破8000億美元,戰略重心又需兼顧俄烏、印太等多線博弈,實難承受另一場中東泥淖。 然而,雖然中東火藥味暫歇,市場卻已將焦點迅速轉回經濟戰場,貿易衝突、財政懸崖與聯儲局政策走向,構成新一輪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軍事層面的暗湧並未因中東停火而消退,反而正加速蔓延至大西洋彼岸。北約(NATO)日前拍板,設定2035年前國防開支須達GDP 5%的新目標,其中3.5%為傳統軍備開支,餘下1.5%則涵蓋網絡安全、軍事流動性等防務相關投資。此舉標誌着歐洲重整軍備時代正式開啟,冷戰式軍備競賽捲土重來。 但即使在「盟友」框架下,各國利益盤算分歧依舊明顯。西班牙就選擇拒絕硬性GDP比例指標,改推「能力兌現」模式,突顯北約內部在擴軍議題上各有計算。 美國的雙重壓力 歐洲軍費提速背後,正是地緣博弈全面升級的縮影。真正短兵相接的,則是經濟政策與金融市場。首先,特朗普力推的「解放日」(Freedom...
黑夜之中,星期五(6月13日)凌晨,以色列代以「猛獅行動」(Operation Rising Lion)為代號,空襲伊朗多處核設施及軍事基地,標誌兩國長年的「影子戰爭」升級為公開戰事。消息一出,環球金融市場應聲動盪,避險情緒迅速升溫,資金流向美債、黃金及美元等傳統避風港,足見投資者憂慮當前地緣局勢或將由「點火」演變為「爆炸」。 中東局勢升溫對環球經濟構成三大直接衝擊:其一,油價飆升,輸入型通脹(Imported Inflation)陰霾再現;其二,債息回升,央行左右為難;其三,美元避險地位重申,拖累新興市場資產。 通脹幽靈再現 中東局勢一有風吹草動,油價必起波瀾。「猛獅行動」消息傳出後,布蘭特原油期貨即時飆升逾...
英國進入盛夏,但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頭上的烏雲卻愈聚愈密。剛公布的《2025年公共開支檢討》(Spending Review)是撇開2010年代初期的緊縮年代,自千禧年以來最為緊縮的一次。這場財政拉鋸戰,只是剛剛開場。 在唐寧街的高牆內,李韻晴正周旋於三個不討好的選項之間:削減公共開支、放寬財政紀律或加稅救場。三者皆失人心,但她若要堅守自訂的財政規則,年內的秋季預算案或須籌得130至230億英鎊,方能維持現時的財政緩衝空間。簡言之,李韻晴要平衡帳簿,還得出狠招。 一紙緊縮預算,不敵現實壓力 最新的預算檢討並未動搖春季預算案中設定的總開支框架,表面穩健,但實則刀鋒內藏:日常公共開支(real day-to-day...
上周五(5月16日),市場傳來一則消息,不算驚天動地,卻也難以忽視: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終於對美國國債「動手」,將其評級從Aaa調降至Aa1。至此,三大信評機構中最後一位「守門員」也舉白旗,象徵着「美債等同無風險資產」的神話,再添一道裂縫。 財政前景惡化 美債這場大戲越演越「精彩」。根據穆迪估算,到2035年,美國聯邦債務將佔GDP比重升至134%,遠高於目前的98%。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推演:照目前這樣花錢、這樣吵( 兩黨互不相讓),美國財政狀況只會越來越吃緊。 當然,市場表面仍波瀾不驚。30年期美債息率一度升破5%,但很快回落至4.9%;美元也僅小幅走弱,沒人大喊「狼來了」。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亦迅速出面安撫,稱評級只是「落後指標」,不具殺傷力——畢竟2011年標普首次調降美評級,資金反而湧入美債避險;2023年惠譽再踩一腳,市場也照炒不誤。...
華盛頓與北京於5月12日發布的聯合聲明,標誌著全球最為緊張的經濟關係之一終於「破冰」。在過去數周中美雙方互相指責、報復威脅、開徵懲罰性關稅及貿易流大幅縮減之後,雙方代表團於5月10日至11日在日內瓦進行的高層談判終於迎來突破:一項臨時但全面的關稅回撤、確立正式的磋商機制,且語氣明顯軟化。然而,這僅是短暫的喘息,未來的發展或將遠比此次協議所達成的內容更加複雜。 突破:關稅減免與對話重啟 日內瓦會談於5月10日至11日舉行,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美中雙方的首次高層貿易談判。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導中國代表團,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及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會面。次日發布的聯合聲明中,雙方宣布出乎意料的敵對降級。 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 美方將把對中國商品的互惠關稅降至10%,並維持90天,這一關稅率與對其他貿易夥伴一致。與芬太尼爭端相關的關稅(最初設為20%)將繼續保留。...
上周六,八個OPEC+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非成員國的原油生產國組成的合作機制 )產油國於一場虛擬會議後,突宣布自六月起每日增產41.1萬桶原油。消息一出,國際油價應聲回落。本周一(5月5日),布蘭特原油(Brent Crude)下跌1.7%,報每桶60美元;西德州中質原油(WTI)跌幅達2%,收報57美元,為自2021年2月以來新低。今年迄今,兩大油價指標累挫約兩成,市場憂慮此番增產或令供應失衡,正值環球貿易局勢緊張升溫,疊加對經濟前景及能源需求的壓力,前景堪虞。 自六月起每日增產41.1萬桶原油,遠超原定每日增產13.7萬桶的計劃。此為兩個月內第二次出人意表的擴產決定:早於4月3日,當這些國家首次宣布增產、同步應對美國加徵關稅時,市場已出現劇烈反應,布蘭特原油當日重挫逾6.5%,跌至每桶70美元。如今此一決定再度被延續至6月,顯示OPEC+加快調整市場供應的決心。 這次擴產可追溯至2024年12月的OPEC+會議。當時,八個成員國(包括沙特、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哈薩克、阿曼及俄羅斯)同意自2025年4月起,至2026年9月止,分階段、有彈性地將先前扣減的每日220萬桶原油釋回市場。此番提早增產,除了應對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所引發的需求疑慮外,也被部分市場觀察家解讀為一種內部訊號管理:沙特等核心成員或藉快速增產向近月多次配額超標的伊拉克與哈薩克施壓,意圖鞏固產量協議的紀律。 此外,外界亦揣測,OPEC+或正為潛在的供應中斷作預備。伊朗(不在OPEC+限產協議內)近期面臨制裁風險升溫、美國或對委內瑞拉與俄羅斯實施次級制裁,種種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或促使OPEC+提前釋放產能,以防市場突發斷供。...
英國家庭電費將顯著上升,非因俄烏戰火重燃,亦非天然氣價格波動所致,而是為配合政府邁向「零碳排」的氣候政策,全國配電網絡須作大規模升級。工程浩大,開支以數十億英鎊計,惟政府無意由庫房或企業負擔,反將重擔轉嫁至民生——以電費加徵名目,普羅大眾被迫埋單。能源監管機構Ofgem日前公布新規,要求九家地區配電公司投資重建其網絡。此項升級計劃預定於2028年啟動,並持續至2033年,旨在為配合英國邁向2050年零碳排的氣候目標,應對因電動車及電力供暖普及而大幅上升的用電需求。預計至2050年,全國用電量將較現水平增加一倍以上。Ofgem網絡價格監管總監Steve McMahon估計,需投入數千億英鎊。電網收費將節節上升所謂「配電網絡」,即負責將高壓輸電系統輸出的電力,轉送至千家萬戶的地區性基建。這九家配電商分區壟斷,且多為外資掌控:倫敦與東南英格蘭由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持有的UK Power Networks掌管;東北則屬巴菲特的巴郡(Berkshire Hathaway)旗下Northern Powergrid營運;西北則屬日本關西電力;蘇格蘭兩區由西班牙能源巨擘Iberdrola旗下的Scottish Power經營;其餘地區則由SSE與National...
日前橫掃整個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的電力大停頓,震撼歐洲能源界。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幾乎同時陷入癱瘓,交通燈熄滅、列車停駛、通訊中斷,醫院靠備用發電機勉強維持運作。起初,西班牙方面懷疑遭遇網絡攻擊,葡萄牙則歸咎於天氣異常,後來歐盟能源界專家指向一項更根本的結構性問題——綠色能源比重過高、慣性不足,導致電網抗壓力大減,一遇小故即全盤崩潰。 無慣性系統下的連鎖反應 電力系統的穩定,有賴於電網的「慣性」(inertia)—— 這是一種由旋轉機械(如燃煤、燃氣、水力發電渦輪)自然產生的動能緩衝,在遇上突發事故(如供電中斷、電壓波動)時,能以物理方式暫時維持頻率與穩定。問題在於,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均不具旋轉部件,因而無法產生慣性;系統一失衡即容易陷入故障。 據報,事故當日西班牙再生能源佔發電量高達八成,燃氣發電則因中午需求低迷而處於低負荷狀態,整體電網慣性極低。電壓或頻率一旦出現異常,反應時間大幅壓縮,營運商未及應變,已告失控,遂釀成連鎖式癱瘓。葡萄牙本土雖無直接事故源,亦因電網互聯而同步遭殃,電力一體化之下,風險亦成聯動。 電網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