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著家中少年人開學,想一想剛過去的暑假我怎樣認識他多一些,感覺很充實。就像母鷹看著鶵鳥第一次試飛,拍翼而行的感覺。少年人鍾情生物學,十個月前思考夏天想申請到一些相關的公司、機構做工作體驗,於是在網上尋找,然後電郵接洽。當時少年人最喜愛海洋生物相關的崗位,不過有關的實驗室、水族館先後回覆沒有實習機會。反而是位於英格蘭南部距離居所兩個多小時車程的Andover,其中的猛禽保育基金會(Hawk Conservancy Trust)回覆邀請他去跟保育主任見見面,順便參觀中心,看看環境。還記得他帶著好奇出發,發著微笑歸來。保育中心主任跟少年人介紹不同的服務、照顧禽鳥的地方,以及中心的貴客(不同的鳥),然後主任直截了當問他:「為甚麼想來這兒實習?我想你和我都是I人(內向型),都不太想跟太多人相處?」少年人說他聽到真是超有共鳴,點頭點不停,於是話匣子打開了,兩男繼續大談在保育中心有何研究……親切的Peter、Paul and Mary暑假將至,他和不少同學都有工作體驗的安排,老師說一般是三天至一個星期就可以。但少年思前想後,決定南下體驗三星期。由於路遠,一家決定為孩子找個便宜的房間,把單車也讓他帶去,每星期一送他去Andover鎮,周末才由爸爸駕車接他回家,如是者三星期,周間他就騎單車上下班。為人母親,口說OK,但那三星期都有忐忑:那邊天氣不好,騎單車危險嗎?為何開了工兩天都沒有短訊呢?晚上叫外賣會否吃不飽?阿媽自我檢討,都真夠煩人……過了三天,我忍不住了,在家中的群組問少年,有沒有甚麼奇遇?他說認識了很多不同的猛禽,「超正」。我再問,那些禽鳥叫甚麼名稱?然後少年傳來一些貓頭鷹、禿鷹的照片,再送上一堆「Peter、Paul and Mary」等名字。噢,天啊!多親切呢!不過其實我只是想知道物種的名稱……...

  • 移英後入了多個whatsapp群組,其中一個由一位移英社工街坊發起。群組甚少講飲飲食食,反而多發放不同的社區活動,例如不同族裔的節慶、小城盛事等。八月就提醒大家,被戰火蹂躪三年多的烏克蘭,將會在市中心的大教堂舉行第34周年的獨立日活動。8月24日星期天走進會場,見到負責的婦女居多,也有不少小朋友,穿上烏國民俗服Vyshyvanka(維什萬卡:一種以細緻刺繡為特色的寬鬆襯衫)走來走去,很多女士還頭戴花環。在黃藍色調映襯下集會開始,主辦的向日葵學校,是在離散烏克蘭人捐款和英國市政府資助下成立,旨在教導年幼的烏克蘭裔孩子國家的語言、文化、歷史。有點像在英國多個城市都有華人設立中文學校、南亞裔人士如斯里蘭卡族群設斯里蘭卡語學習中心,努力在異鄉傳承祖家的文化。 拒絕遺忘儀式一開始,司儀邀請在座每一位,不論是烏克蘭人還是其他族裔人士,一同出來手牽著黃藍國旗,由會場步行入場外。雖然我不明白烏語,但跟老中青的烏克蘭人走在一起,手執黃藍旗也心頭一震 ——遠離家園,在陌生的地方一起,拒絕遺忘,我想,這份情緒,來自不同地方的離散者也有共鳴。隨著旗幟緩緩升起,烏克蘭國歌奏起。這幾年,因烏克蘭被俄國入侵,才多了聽這調子。其中唱到「烏克蘭的榮光沒有消失」("Shche ne...

  • 由家駕車一小時,來到英格蘭東南部丘陵(Chiltern)的戶外歷史博物館。這個八月有《最長毛線》(Longest Yarn)特展,實在嘆為觀止。Longest Yarn是法國一個慈善組織,由一名居於諾曼第的退休人士發起,用鉤織工藝(Crochet)把多個二戰盟軍與軸心國抗戰的多個場景展示出來。今年歐洲勝利(VE Day)80周年,在英國多個地方巡迴展覽。 嘩,60份鉤織作品構成「戰時英國」—— 有首相邱吉爾著名的「黑暗時刻」(Darkest...

  • 換一個角度、戴上另一副眼鏡去看同一地方、同一件事物,就會展現令你好奇的另一面。 以上的「金句」不是來自旅遊廣告,又帶點廣告的意味。 話說近日帶來英探訪的家人,去白金漢郡參觀英國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保育的Claydon House大宅和莊園參觀。 這次是我來英後二擦莊園,一心只想讓家人享受英倫莊園的美和舒泰,也講講英倫士紳貴族的小故事。萬料不到,遇上一位熱情的導賞員,又令我好奇起來。 幻像中的Chinese...

  • 工黨為及早挽回民眾支持,先有施紀賢公布會設法令更多退休人士和長者,可以領取冬季燃料補貼,再加上七月初工黨政府在議案臨表決前個半小時第二度轉軚下,收緊福利的法案勉強二讀通過,但原本預期可於2030年前大幅減五十億英鎊開支的算盤打不響,徒增財相或要於秋季預算加稅的壓力。 執政黨五月公布《重奪移民政策》白皮書,論調上呼應極右思潮之外,提出的一些建議也刻意含糊其詞,顯然沒有把英國應該對香港人的道義責任包含在政策構想當中。但移民港人要關注的,何止於此?若家中有特殊教育需要 (Special Education Needs/SEN)成員的人士,也要留意醞釀中、官員也是含糊其辭的政策轉變。 EHCP的政策改變 近月在特殊教育壓力團體、家長群組和特教專員人士的討論中,都關注甚囂塵上的話題:全英格蘭共有483,000名兒童及青少年獲得education...

  • 英倫熱浪已至,但暑假將至未至,在中小學工作的人每年這個時候都頗有度日如年之感。 正好月尾來個教師發展日,我們治療組也跟教員一同上上課,建立關係,不錯。 外來講員跟大家討論如何提升抗逆力。心想:「吓?又嚟抗逆力?我以前工作爭分奪秒身兼幾職都仍然生存,有必要嗎?!」 原來是有需要的。講員提醒大家,對著每天都新鮮的難題,每日都要求自己有耐性對待學習障礙的青年人,在他們情緒起伏時接住、硬食……我們很易情感衰竭(compassion fatigue)。有一個比喻非常入心。一個走上長命梯,向前望還有好多級才到終點,已手軟腳不聽使喚;但回頭一看、原來自己已經走了長長的一段路。 當遇到學生又「爆鑊」,當下無力,不如回頭看看,她或他十個月前剛開學時更加拒人於千里;今天我……其實見證他信任我們,所以敢於在生氣後接受我們的安慰。 「博盡於朝夕」...

  • 學無止境喎(粵音Wo5)~ 六月,又多得僱主資助,要參加Makaton手語導師課程。在英國當了言語治療師兩年多,一直都急起直追修讀專為有溝通障礙人士而設、配合口語的手語系統。但這次的特別任務,是要上課、考試、再考試,務要取得資格成為手語導師。老闆和我的目標非常清晰,就是要獲取資格後可以系統地在機構開班,培訓特殊學校甚至是服務機構院舍的員工,讓大家都有信心、有能力用到簡單的手語。 雖然目標為本,但也不容易。老闆鼓勵我:學無止境呀。但我心中只響起廣東話句末助詞「喎」的第五聲 (粵音Wo5)——即只好無奈地拾人牙慧,但自己未必完全投入學習的苦差! 第一難過的關,是剛過去的一個星期,筆者就連續五天,每天八小時上網課,進行密集的訓練。五天對著電腦屏幕,老眼紛花。五日內我們共十幾位學員,要一同複習用手語做句子、講故事。 更令我懷疑人生的,是大師傅說:「你的手勢、擺位,若有少少差別,就會變了另一個意思,所以是右手打手勢、抑或左手;手心向自己抑或向外,都要記得清清楚楚,做手語要乾淨俐落。因為若導師都冇信心,你教的學生就只學得半桶水。」聽到這話,腎上腺素飆升,在鏡頭前的我,手震得更厲害,錯漏更難自控······ 強大的初心...

  • 四月,我的爸爸離開我們了。早陣子回香港送別老父。在親友陪伴、協助下,安息禮訴說平安的信息,彷彿老父在天上,愛熱鬧的他看著大家來說再見,為我們一家打氣。 回想這顛簸的幾星期,原來被好多的善包圍著。要記下來,勿忘。 老父逝世,問起母親,她為免我們憂心,通電話的頭一句和最後一句,均是「爸爸走得平安,不用擔心」;早擬紀念冊途中,有些事情不清楚,例如爸媽相識的細節。但一開口問,母親就會變得氣沖沖,說:「好煩呀,唔講呢啲得唔得?」有種躺著也中槍的無辜感覺。 其實,不擔心,也可以傷心;傷心,可以靜默,可以哭,也可以說出來;長輩才剛開始踏進沒有老伴的生活,在她身邊的我們,也只可以陪伴,刪掉多餘的話。 陪伴,其實很有力量。 美麗的遺物 印度裔的教友,借了膊頭給我倚靠,也告訴我,一年前她的母親在印度祖家過身。印度的傳統是盡快舉行喪禮,然後火化先人。但朋友的兄姐散居世界多地,為了容許子女兒孫參加喪禮,儀式就在母親離世後三天舉行。朋友的媽媽幾年前未患認知障礙前,曾旅居英國並歸信基督,所以辦了安息禮。但朋友說他們仍按習俗,女兒和女孫們把老人家衣櫉中的印度服紗麗(sari),一人一套的分了。朋友指指她身上湖水綠的紗麗:「看,這是我媽媽的遺物,多美!」...

  • 文章與讀者見面時,已過了每年5月8日的歐戰勝利紀念日 (VE Day)。 早前天氣剛回暖,急不及待跟戰機發燒友外子到位於劍橋郡的帝國戰爭博物館達克斯福德分館(Duxford)參觀,行到腳軟,但越看越激動,目不睱給,也被戰機背後的故事吸引。 提到二戰最具代表性的戰機,在不列顛空戰(Battle of Britain)聲名大噪的噴火式戰鬥機(Spitfire)...

  • 有人問我:英國對有「特殊教育需要與殘疾」(SEND)孩子的關顧應該很好吧!學校地方大、教員比例又好。這視乎特殊孩子有沒有「教育健康關顧計劃」(編註:Education health care plan,簡稱EHCP),這是通往全方位特殊教育支援的通行證。如果孩子有EHCP,法定得到切合其需要的支援和跟進可至25歲,但這方面的服務對各地方政府構成巨大財政壓力。以我工作的特殊學校兒童及青少年宿舍為例。有學生安全意識低,需要2對1 —— 即兩名照顧員全天候陪同。員工薪金,便要負責學生個案的地方政府埋單;有日校的自閉症生,每日上學下課乘車都需要鎮定又有經驗的司機接載,他又難以跟其他孩子乘車。要找這樣的司機,當然不容易,找到了,價錢一定貴。這筆數,也是由負責特教孩子EHCP的地方政府付鈔。以上未計因為安全和其他保護(Safeguarding)因素要由地方政府指定監護人的孩子。特教家庭難捱的一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三月底就發布調查報道,指多個地方政府的SEND...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