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大家口裏說著「大英帝國」時,其實帶著什麼感受?是與有榮焉,還是發思古幽情?這個如此有氣勢的名詞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是嗎?還是殖民管治而已?),也可算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是一種羞恥,應對英國作道德譴責?還是用一種感恩的姿態,欣賞殖民者建立的東西,譬如水塘、公屋?

現在不少港人在英國生活了,他們又該對這個帝國怎樣理解?這個帝國跟現代英國(Modern Britain)有關係嗎?

就是帶著這些問題,我被作家和新聞工作者薩特南‧桑格拉(Sathnam Sanghera)的Empireland︰How Imperialism Has Shaped Modern Britain一書吸引。他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Punjabi)出生,後來移民來英,1976年於Wolverhampton 生活。他最初不能說英語,卻後來在劍橋大學修讀英語和文學,以一級榮譽畢業,並成了作家。這本書拿了Book of the Year at the National Book Awards of 2022。作者本身已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

這本書第一章就指出,英國學校的校曆裏有一天設定為帝國日(Empire Day),初聽以為是歌功頌德。說回來,這大英帝國的確很厲害,1939年大英帝國的人口多達4億,是當時全球的 23% 。 日不落(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一詞更是形容帝國幅員廣大,不論何時都有領土處於白晝中。但這些都只是大枝大葉,並不能讓我們真正理解帝國。

作者指出帝國日其實是要大家意識到帝國歷史,這帝國的屬地其實貢獻了英國不少,無論是語言、經濟和戰爭,都有他們回饋至英倫三島的痕跡。

另一方面,作者對自己未認識大英帝國在自己出生地(不用國家這個詞,因為未獨立)的暴行,感到羞愧。因為在英國的歷史課程並沒有好好地教育學生這些問題。一般都只是輕描淡寫說說殖民者既有掠奪又有教化的雙重心態,或者那些殖民探險家如法蘭西斯‧德瑞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是英雄還是惡棍,但對他們實際做過什麼,當中的張力和改變,並不知情。

我在想,今天移英的港孩還會知道鴉片戰爭是什麼嗎?他們是否更應該要知道?這不是離開了中國或香港就不用知道的東西。反而,在英國生活,更加要知道她與你的過去關係。在香港學,可能另有重點。但在英國學,重點是要了解今天你在這國家的位置。

作者也指出,只把那些殖民者的雕像拆去並不能讓我們好好理解「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我們也很容易做了一個二元對立,要麼英國是做了好事,要麼是大壞蛋,而不能理解歷史其實並非跟著一個好人或一個壞人來走,而是有很多因素構成的產物。了解才是關鍵。求真、謙虛,也許是我們已經失卻的一種態度。

他有一本給孩子看的Stolen History︰The truth about the British Empire and how it shaped us。若你的孩子在英國受教育,應該給他們看看。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